我在疫情中看見的三件事 – 陳健威牧師

「上帝並沒有製造問題, 他乃是給我們力量去應對問題。」 ~ H a r o l d S . K u s h n e r 一、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傳1 : 9 ) 這次是不一樣( T h i s t i m e i s n o t d i f f e r e n t ) ?近日, 有人問我: 「香港教會歷史有否停止聚會這麼久? 」我回答: 「有, 不過你未必聽聞過。」他說:「何時? 」我回答:…

幸福感的力量 – 劉愛琳姑娘

耶穌對他說: 「有一人擺設大筵席, 請了許多客人。到了坐席的時候, 打發僕人去對所請的人說: 『請來吧! 樣樣都齊備了。』」( 路一四: 1 5 – 1 7 )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關於「儀式」給我們的幸福感, 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若透過一些慶祝儀式, 會帶來家庭幸福感!就如家人生日、畢業典禮、開學日子、各項紀念日等。原來每一位家庭成員的存在感也是非常重要, 當我們的生活營營役役, 每天重重複複的工作休息, 慢慢地人會變得迷失及因循, 也忘卻了起初得到這個學位, 得到這份工作, 建立這個家庭或有新家庭成員出現的幸福感! 甚至我們吃一頓飯, 也是為了生存而吃, 毫無喜樂,或者只拿著手機來吃飯⋯ ⋯ 原來我們早已忘卻了那份感恩的心! 在困難苦悶的生活中, 這些簡單的「儀式」給你一份盼望, 展現你對生活的熱愛及重視態度。它也將家人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將一個時間分別出來, 特別珍而重之的回顧這些歷史或重溫那些喜悅, 讓家人平常難以言喻的情感藉著「儀式」表達出來, 重視家人的存在, 感到彼此接納、認可, 並從中獲得正面的力量。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 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 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而德國作家洛蕾利斯曾經寫道: 有儀式感的人生, 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去年與教牧們參與了台灣楊牧師幸福小組的分享會, 組長們分享到跟「B E S T 」一起來慶祝生日, 花心思的為B E S T 預備禮物,請他們吃用心制作的茶點, 把他們一一接待, 甚至開組時, 把他們的名字都寫在家中的杯及用品上,…

復活是我們的信仰核心 – 古藹文傳道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耶穌基督的復活, 他之所以被稱為生命之主, 因為他從死裏復活了。主耶穌降生、受苦、被釘十架受死、然後復活升天, 是為了成就上帝救贖計劃, 只有耶穌從死裡復活才可帶來救贖的果效。 什麼果效呢? 首先恢復上帝與人的關係,這是可以帶人進入永恆生命的關係; 恢復人原有上帝所造的形象, 人可以靠主耶穌活出慈愛、信實、公義、憐憫… 等屬神美善的本性。其次解決罪的問題, 主耶穌擔當我們一生所犯的罪, 救我們免去神忿怒的審判。還有解決我們罪性的問題, 就是我們舊有的罪性仍然會受誘惑試探而犯罪, 主耶穌藉著十字架上的死和埋葬, 了結我們的舊人, 透過主耶穌復活賜給我們力量勝過罪惡, 使我們活出得勝的新生命。 因此, 耶穌復活帶來的盼望除了「將來的」永恆生命外, 也是「現在的」人生盼望。當耶穌樂意來讓我們認識, 把祂永遠、不朽的生命賜給我們, 作我們人生的內容與價值時, 而我們也樂意接受耶穌作生命的救主, 並將生命主權交給祂, 生命就與永恆連結起來, 就能夠喜樂平安地與祂一同生活, 我們不是單靠自己面對高山低谷, 而有主耶穌天天作我們的指引, 給與當下的支持和供應, 活出一個有目標方向、殷勤有力的人生。 今日是記念耶穌基督復活的主日, 我們因著耶穌基督復活成就的救恩來敬拜他, 每一次敬拜提醒我們是一個蒙恩蒙救贖的人。能敬拜上帝全是恩典。馬丁路德曾經說過: 「當獻什麼給上帝呢? 因為上帝是擁有一切, 我們的一切都是他所賜的, 我們只能獻上誠心的敬拜讚美、感恩和榮耀他。」除此之外, 我們如何可以見證主耶穌復活呢? 我們當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在恩典中不斷長進, 努力讓別人從我們身上看見復活主的大能, 我們的行為、品德、言行與個性都要有改變, 以致越來越像耶穌, 讓我們的改變成為復活主最有力的見證。

難道是「核爆」嗎? – 馮葡枝傳道

這一年來, 教會群體經歷了兩個考驗, 上半場是社會運動, 下半場是對抗疫情; 只希望不用加時作賽。上半場的考驗是群體上心理的隔閡: 立場意見不同該如何相交? 下半場的考驗是物理上的隔閡: 需保持距離甚或未能相見,關係如何維持? 所以這一年來, 我們在心理上和物理上都在隔絕的考驗之中, 在彼此相愛的實踐中彷彿放下了重重關卡, 考驗我們對上帝和對人的愛火有否因此而熄滅。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 難道是患難嗎? 是困苦嗎? 是逼迫嗎? 是飢餓嗎? 是赤身露體嗎? 是危險嗎? 是刀劍嗎? 」( 羅8 : 3 5 )保羅所提的「患難、困苦、逼迫、飢餓、赤身露體、危險、刀劍」都是他在宣教旅程中遇過的苦難, 但保羅深信主的恩典夠用, 仍相信指望基督的愛同在。讓我想起社會運動中的一些口號, 為表明任何情況下都不與對方分裂割席提出「核爆都唔割」, 如果在現今世代為保羅的宣告加上一個情境, 就是: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 難道是『核爆』嗎? 是… … 」而保羅會相信核爆都不能使基督的愛與我們隔絕! 逆轉一下的去思想,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隔絕基督對我們的愛, 那麼, 在什麼境況下令我們向基督和別人的愛隔絕呢? 難道是疫情嗎? 是經濟嗎? 是工作學業嗎? 是戀愛嗎? 是嫌隙嗎? 是立場嗎? 可能你會問, 我沒這麼神聖偉大, 所以我的愛有限, 但別忘了我們本都不懂得愛, 都是按自己有限的愛去愛; 但如今因為上帝先愛我們,所以我們能愛, 因為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 我們就知道何謂愛, 所以原來我們流通著的是基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