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處境時的禱告 – 陳孟德傳道

當人們預計或正面對不利情況時,例如疾病或前途問題等,便會有不安、恐懼、擔憂、緊張的綜合性情緒體驗,這就是焦慮。因著焦慮,不論你是當事人或是作為身邊的支援者,你的焦慮與壓力都會不自覺的累積及抑壓,帶來精神緊張,更會影響並傳遞到周遭一起生活及工作的人。 如能夠自我檢視,察覺並承認這些焦慮與壓力,主動梳理就是最好的。但這焦慮狀態會成為習慣而不自覺,這種低沉的壓力在生活中逐漸增長,那就是尋求幫助的時候了。 首先你要讓自己創造空間,與正在經歷的事情保持距離,這能夠初步緩和內心的焦慮。具體就是要放假休息,減少觀看這些資訊。然後,你需要以禱告經驗一個神聖空間,親近主耶穌,平息焦慮的情緒,這也是服侍者需要避靜退修的原因。 安靜禱告可以幫助你感受、承認並接納心 中煩惱、痛苦回憶及其他偏執思想。禱告過程不要分析或壓抑感受,反之求主賜勇氣去面對及接受,以信心仰望主,能使負面情緒消散。請以經文禱告:「因為上帝賜給我們的不是膽怯的心,而是剛強、仁愛、自制的心。(提摩太後書 1:7 和合本2010)」 安靜禱告過程容讓你安全地探索壓力和擔憂的根源,通過接受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消耗精神去逃避他。禱告創造了機會, 讓你深入了解你內心正關注什麼,是什麼價值驅使你產生對現況的反應。請用經文反覆禱告:「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面煩躁?應當仰望上帝,我還要稱謝他,我當面的拯救,(詩篇 42:5 和合本2010)」 當你開始理解並接受你內心焦慮的根源時,真誠地把感受呈獻給主,學習不再執着,願意放手相信上帝的帶領,領受自由和釋放的經驗。請以信心及經文作感恩的禱告:「上帝所賜那超越人所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腓立比書 4:7 和合本2010)

猶太父親是怎樣教下一代的? – 劉愛琳助理傳道

我兒,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因為這要作你頭上的華冠,你項上的金鍊。箴言1:8-9 猶太裔佔全球人口0.3%,財富卻佔全世界23%;從諾貝爾得獎者的統計來看,猶太人獲獎者的比例在經濟學佔41%,生理學或醫學佔28%,物理學佔26%,化學佔19%,文學佔13%,和平獎佔9%*1。諾貝爾獎歷屆得獎者近二百位是猶太人。猶太人於哈佛大學的入學率高達30%。你以為猶太人的智商天生比較高嗎?但奇怪以色列人平均智商只有94分,世界排名只是第45*2。很多文章告訴你這民族精英及富豪輩出,差別在於教育,那猶太人的教育只依賴辦學團體的老師、校長及興趣班課程嗎? 1.猶太人對家庭教育的重視:A)猶太家庭重視早教(早期幼兒教育),母親讓寶貝去吻聖經上蜂蜜的儀式,是讓幼兒最初接觸書時留下美好印象*3。B)孩子年幼時先由誦讀祈禱文開始,然後接觸《摩西五經》、《聖經新舊約》及《塔木德經》,這是每個猶太人一生必修。C)他們除了喜愛各類書本,還很愛智慧,他們容許孩子提出創新問題,容許思考及懷疑,猶太人家庭特別注重與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在成長中受到成人的教誨和指導。D)他們銘記歷史,也思考歷史。猶太孩子是聽着家中長輩講聖經故事、民族歷史及自己歷史故事長大的。歷史對他們來說不是考試課程,而是有血有肉的,與自身家譜、與故鄉家庭經歷有關的。對猶太小孩來說,第一家學校是自己的家;父親是其第一位老師。猶太人精神核心源於對上帝的認識、實踐及應用,難度這就是這民族獨領風騷的原因? 2.猶太父親的角色:A)他充滿著權威,原因母親亦尊重父親為一家之主,父親也珍惜其在家的位份。B)在《塔木德經》裡,對父親責任提出了要求*4:傳授兒子一門手藝,免得他們變成賊;供給女兒豐厚的嫁妝作婚事之用。父親必有一技之長,供養孩子,不會讓他們餐風飲露、貧無立錐之地。C)在希伯來文裡,父親也有「老師」的意思,不論在道德信念價值、宗教情操等,都作榜樣示範。特別的是,猶太民族有很清晰的觀念:兒女是上帝所賜的產業,父親只是擁有「教養權」,兒女的生命還是上帝所有。 可想而知,猶太父親的「權威」另一個面就是「責任」,他負擔起子女衣食無慮,供養孩子的責任;但他不只是賺錢機器,也負起大部份的「教育」責任,以身作則,使子女信服,代代相傳。 簡單窺看以上幾點,就明白猶太人在歷史上經歷600萬大屠殺、四處遭驅逐流亡,不斷遭受迫害,財產被掠奪,房屋被燒毀,後裔仍能出類拔萃,超越全球?面對如斯困險,豈止單靠教導他們委曲求存,冷靜沈默就可以?猶太人的父親傳遞、銘記、思考、討論、珍惜歷史的智慧及上帝的話語,讓後代能居安思危;培育出會反思、優秀、也具生存能力的孩子。父親們,給子女填鴨知識、餵飽三餐及首期的容易,唯我們讓日子流逝在遊戲機、電影和爆米花中,放棄了很多真正傳遞的機會及打好堅實的價值根基,請為 閣下的「權威」、「責任」及「教育」加油! 1 史觀天下(2017年2月23日)每日頭條 2 李大熙 《猶太人超越全世界的讀書法》 3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rygxleo.html 4 劉清虔 《猶太人的親子教育》

難道我可以改變宿命重遇祢一次? – 馮葡枝傳道

彼得作為漁夫,在加利利湖初遇耶穌,耶穌借了他的船作為講台,並指導他下網打魚且大豐收,令彼得知道耶穌不只是教導律法的「夫子」,而是「主」,直叫彼得放下一切跟從主。(路5:1-11) 彼得也曾在這湖上遇著風浪,以為在海上行向門徒的耶穌是個鬼怪,只有彼得半信半疑的在海上走向耶穌。(太14:22-33) 但彼得也曾失卻信心,在耶穌復活後重操故業,打魚去也…彼得經歷以上的一切都在船及加利利湖上發生。 難道成為捕魚的漁夫就是彼得的宿命?人生要在這個江這個湖中被消磨?人生有沒有更高的價值和使命? 耶穌復活後在加利利湖岸邊向彼得等門徒顯現,在彼得與耶穌深刻的記憶中呼喚他:門徒在那一夜並沒有打着甚麼(彼得初遇耶穌前的狀況)、天將亮的時候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不知道是耶穌(彼得海上行走的回憶)、耶穌叫門徒把網撒在右邊並漁獲甚豐(彼得初遇耶穌的回憶)、耶穌在岸上為門徒準備了魚和餅(五餅二魚的回憶)。(約21:1-9) 從這些似曾相識的場景中彼得認出岸上的是耶穌,便不理漁獲,跳進海裡游到耶穌那裡。 重遇耶穌,彼得的抉擇打破了他的宿命,不再捕魚,而是牧養主的羊,為主得人。你在循環你的宿命、「重操故業」嗎?還是改變宿命重遇主一次?回應主的愛,抓著信仰經歷的回憶,再一次在你的小船、你的江湖,認清耶穌是主,奔向衪,以生命事奉衪,牧養主的羊;若是如此,哪怕任何宿命,都會昇華成為使命!

五旬宗信仰 – 聖靈充滿「說方言」 – 古藹文傳道

五旬宗信仰相信聖靈充滿是繼救恩之後另一個可以經歷的第二重恩典。救恩的目的在於屬靈生命的重生,而聖靈充滿的目的在於更有效的事奉,更有能力為主作見證,有助生命更新改變,活像基督的樣式。而說方言是聖靈充滿的外在證據與表徵。 「方言」原文是「舌頭」,說方言就是舌頭擺動發出的聲音,呂振中譯本翻為「捲舌頭說話」。按保羅的教導和實踐的原則,方言是對上帝說而不是對人說的話,在聖靈裡講說各樣的奧秘(林前14:2)。說方言是恩賜的一種,可以造就自己,如果配合翻方言的恩賜就可以造就教會建立生命。保羅強調在聚會中如果沒有翻方言就不要說方言,只適合個人私下與神交通,不宜在聚會中公開發表,以免有不通方言或是不信的人進來,誤以為說方言的人瘋了(林前14:23) 。 根據保羅看法「說方言是造就自己」(林前14:4),是用作一種個人私下禱告操練親近神的方法(林前14:14-15)。保羅教導我們用靈禱告,也用悟性禱告。用靈禱告,就是用方言禱告;用悟性禱告,就是用理性以人懂得的語言禱告。用方言禱告自己雖然不懂,但是我們藉聖靈和上帝相通、團契,不只以理性的層次與祂相通,也以我們情感和深層的潛意識和祂相通。例如當我們有害怕、憂慮、不安或者有各樣情感、需求、想望潛藏在我們心靈裡面,我們不知道當怎樣用悟性禱告的時侯,可以靠著聖靈用方言禱告,將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受在上帝面前傾倒釋放出來。聖靈會光照我們心靈深處,進行更新變化的工作,讓我們對自己心靈,對屬靈的事情更加敏銳,與上帝的關係拉近,會渴慕親近上帝。 今日有很多五旬宗的教會不一定會鼓勵信徒經驗聖靈充滿「說方言」或以方言禱告,而元福仍然保存持守這個信仰傳統,是因為我們見證到上帝透過聖靈充滿「說方言」或者透過方言禱告讓信徒生命得激勵得能力去傳福音作見證,生命更新改變。假如未經驗聖靈充滿「說方言」的弟兄姊妹,鼓勵你6月5日晚參加聖靈降臨節特會,一齊經驗和見證聖靈充滿的確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