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過後… — 古藹文傳道

相信大家與親朋好友團團圓圓,歡慶過渡中秋節。華人文化有三大團圓的節期:農曆新年、中秋節和冬至,大家會否知道今年當我們慶中秋的時候,猶太人也在歡慶他們的第二大節期 – 住棚節,由於猶太人的時間計算,是由太陽西下為一天之始,因此今年9月29日中秋節恰逢住棚節節期開始。中秋過後正是住棚節的時間,讓我們一齊延續歡慶時刻,也思想住棚節的意義。 逾越節、五旬節和住棚節是猶太人三大節期,住棚節慶祝時間是從每年秋季的希伯來曆提斯利月15日(公曆9、10月間)開始持續七天,今年是由9月29日開始至10月6日結束。在古代,全體以色列男丁都去到耶路撒冷聚集慶祝。住棚節在希伯來語蘇克棚(sukkah),意思是複數的棚屋。現今猶太人過這節期會在家園建造一個臨時棚屋,在裡面食飯、接待客人、休息睡覺。蘇克棚是紀念古時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之後在曠野漂流四十年期間所住的棚屋,緊記天父在這期間供養所有以色列民的飲食,身上所穿衣服鞋子全無破爛,帶領以色列民到達應許之地安居樂業,因此每當到了住棚節,以色列人會與家人團聚,一同向天父獻上感恩。 節慶無論對華人或猶太人來說已是家族傳統的核心價值,回家聚首一堂是凝聚家族的向心力。只是華人以人為本,相聚是人之間的關係連結。而猶太人不同,節慶一向是以敬拜上帝為核心,向上帝獻上敬畏與感激恩情。此外,住棚節的「棚」只是暫時的棲身之所,提醒我們在世的日子只是寄居的,不要將眼目和盼望放在地上的居所和物質生活,而是努力營造建立和維繫與天父之間永恆的關係,在今生充滿試煉和誘惑的境況裡緊緊依靠天父的帶領和供應。 在哥林多後書4:18-5:1教導:「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住棚節讓我們思想居於世而不屬世,最終要回到天父為我們預備的永恆居所。 雖然中秋節已過,但節慶的氣氛仍在,趁著這個家族相聚的日子,是基督徒數算上帝恩典,為主作見證傳福音的大好機會。我們也顧念那些孤兒寡婦、患病、活在困苦艱難中的人,不論我們的能力多與少可以禱告記念,行動探訪關心他們。求聖靈幫助使基督的愛透過我們流露出來。

教會不只是有限公司 — 何景昕傳道

這個家就是永活神的教會, 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提前三1 5 下) 又是一年一度教會的A G M ( A n n u a l G e n e r a l M e e t i n g ) , 即教會會員年度大會。元福與香港其他教會一樣, 每年都需要召開一個會員年度會議來符合有限公司「公司法」條例, 因為已在香港註冊為無股份擔保有限公司, 並根據香港法例第1 1 2 章《稅務條例》第8 8 條, 向香港政府稅務局申請成為認可的慈善團體( 所以奉獻的金額能在應課稅收入中扣除) , 其餘的不多說了, 但至少了解為什麼教會每年需要辦一次會員大會。 「教會」原文出自希臘文ἐ κ κ λ η σ ί α , 由「出來」和「呼召」兩個字根組成,…

我們為何花時間給教會? — 黎汝富牧師

許多信徒都答不到的問題。初信者都會問信耶穌是否一定要返會?其實返教會並不是附加的東西,而是信耶穌的整個內容。就好像生病看了醫生還要食藥,病才會好。如果單看醫生不吃藥就沒有果效的。 使徒保羅在哥林前書3:9-17的教導:「9因為我們是與 神同工的.你們是 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10我照 神所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13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他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15人的工程若被燒了、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裏經過的一樣…。」這段經文揭露了每一個基督徒的人生事業!永恆價值的事業! •我們是上帝的工作伙伴!那是何等的榮耀,作上帝的伙伴!實在要珍惜這關係和機會! •初信主時猶如一塊未被開墾耕種的田地。可以說我們的生命潛能未被發掘,倘若你把生命給上帝,你在上帝手中能發揮美好豐盛人生。 •信徒在使徒的基礎上建造聖殿(靈宮彼前2:5)。聖殿是見証上帝與人同在,讓人認識神、親近主。信徒應發揮神與人同在的功能。 •使徒保羅像一個建築師立好地基(信仰的基礎),讓信徒在根基上面建造個人生命的聖殿。可是每一個人都要謹慎在根基上建造。因為上帝將會試驗各人的工程!是用草木、禾稭打造的工程?還是經得起考驗的金銀寶石工程? 從此經文得知,每一個信徒都應返教會,被上帝塑造成為榮耀神的生命!建立永恆事業的人生!返教會不是為了聚會,而是打造美好人生,學習真理、事奉上帝、傳福音托展神國度。這是一個使命的人生,活得更有價值和意義人生! 以弗所書4:11-14「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經文指教會中有職份的人(教牧、領袖),為要成全(造就)聖徒,讓聖徒明白其使命,尋到他的恩賜和職份,使他在教會(國度)中發揮其功能和恩賜,使基督國度﹝教會﹞被建立、興旺起來。元福安排不同聚會:主日崇拜、栽培班、訓練班、祈禱會、細胞小組等等,都是帶著培育聖徒,操練成長為目的。希望你信耶穌受洗加入教會後,把學習過的真理在小組中實踐,尋求得到自己的恩賜和使命,忠心服侍教會和社區!不要令上帝太失望!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 黃慧英傳道

在耶穌教導門徒的主禱文中給我們發現天父除了重視我們靈命,人基本的肉體需要也是祂所重視。主禱文開首一句「我們在天上的父…到人尊天父的名為聖」然後下一句「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正正是表達耶穌的教導是要告訴我們上帝是一個供給人類飲食的上帝。 「飲食」希臘文原文所用這個詞乃是「麵包」,同時也代表全部的意思。當時猶太人的社會中,大多以麵包作為主要的糧食,它更是代表了人民生存的基本需要。主禱文中不單表達到「麵包」,而是「我們的麵包」更是「我們日用的麵包」。而日用原文有「即將所需」的意思,即「每日」。馬太福音使用「今日」而路加福音則用「每日」或「天天」。這或許代表這一個祈求並非單一表達只專注於「今日」的需要,也包括「每日」的需要,而天父不單「每日」賜給我們,更是就在「今日」賜給我們。所以每日所需正正是包括「明天」、「後天」,甚至是永遠的,我們也可來向上帝祈求。 想到生活所需或許令我們想起詩篇二十三篇1節「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這不單表達上主供應我們生活所需,而更重要的是表達我們與耶和華的關係。正如主禱文開始是「我們在天上的父」是父與子的關係,這正是我們不缺乏的基本條件,也是提醒我們由於這份關係帶我們回到最基本的神人關係當中。因祂是那位一切創造物的主以令我們不再缺乏,並供應我們每日需要的上帝! 此外,「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亦表達到出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和理念。如沒有天父的存在,我們根本是一群不能依賴自身軟弱的人類。正如有學者指出「我們求告上帝賜我們日用的飲食的時候,我們乃是在為我們自己的存在祈禱,更是求告上帝繼續不斷的重新創造我們。」 但願我們作為天父的兒女深信在祂的照顧下,縱使有時在生活上會遇上艱難。然而我們確信祂是那位看顧及供應我們生活所需的上主,而關鍵是源於我們跟祂的關係!

破限。再也不再 — 古藹文傳道

夢想家的暑期壓軸活動是音樂佈道會,今年的主題是《破限。再也不再》,籌備佈道會的核心成員自編自導自演自攝一齣大約二十分鐘的微電影,故事主角原本害怕面對鏡頭或在人前唱歌,劇中最後一幕就是主角現身現場音樂佈道會的主唱,眾人見証主唱突破自我界限的真人故事。主角有兩句獨白觸動我心:「人要改變咁易咩」「講到底是心裡感到害怕」。這兩句獨白可曾在你面對限制考驗時出現,每當想突破或改變時總會使你卻步? 人要突破會遇上心理的障礙,要改變首先要走出安舒區克服心理壓力、不安和害怕。我第一次面對限制考驗的場景是在中五會考時,因成績未如理想不能升讀原校,正在心裡徬惶無助的時候,有位同學帶我認識和接受耶穌,自始一直經歷和見証耶穌的平安,正如耶穌施展大能平靜海上波濤洶湧的巨浪一樣,耶穌賜下超越人能了解的平安(腓立比書4:7),這平安帶來的安穩可以讓我有足夠的信心,依靠耶穌去克服因改變、困境、艱難帶來的憂慮和恐懼。 另外,人要突破會遇上能力的局限,不能單靠自己的能力。記得耶穌行過不同的神蹟奇事,在五餅二魚的故事中曾有意考驗門徒腓力如何解決群眾食物的問題(約翰福音6:7)。耶穌的說話有時真叫人摸不著頭顱,明知腓力無能力解決,但所問又有何目的? 記起有位姊妹曾經與我分享,當她遇上問題知道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候,便將問題禱告和完全交比耶穌,相信耶穌有能力解決。或許這就是耶穌要腓力和我們意識自己的有限,將眼目從自己的有限轉向行奇事的耶穌身上,相信耶穌昔日是怎樣超越物質界一切的局限行奇妙作為,如今耶穌仍與我們同在,能夠在我們身上彰顯祂能力,只要我們願意相信投靠耶穌,與祂合作同工。 耶穌喜悅我們有份參與祂的工作,正如五餅二魚的神蹟故事,有願意奉獻五餅二魚的小孩,也有願意接過耶穌祝禱的餅和魚然後分派出去的眾門徒,只要我們願意將原本有限的緊有的,投放在耶穌手裡,耶穌就能夠將我們擺上的轉化成為「再也不再」不一樣神喜悅的善工。

上帝看所造之物都「是好的」 — 黃慧英傳道

早前在香港西貢的海域上罕有地出現鯨魚,縱使新聞已呼籲從四方八面出海的觀鯨人士盡可能要遠距離觀看,以及不要近距離去打擾鯨魚,因不論是嘈音又或是船上的摩打也會有可能對鯨魚造成傷害。然而,很多觀鯨人士為滿足一己之慾望,並沒有按提醒的呼籲而停止親近鯨魚的慾望。網上更流傳有巿民分享近距離拍下鯨魚浮出水面的相片,完全漠視政府部門及專家的呼籲而停止作出騷擾鯨魚的活動。最後悲劇終於出現,在7月底警方發現在西貢海面見鯨魚的屍體漂浮。一件令筆者覺得非常憤怒及難過的消息! 萬物皆有靈,創世記描述上帝用了六日創造世界。創世紀一章20-22節「神說:「水要滋生眾多有生命之物;要有鳥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21神就創造了大魚和在水裏滋生的各樣活動的生物,各從其類,以及各樣有翅膀的鳥,各從其類。神看為好的。上帝看所造之物都「是好的」然而作為基督徒又是否有珍惜或是愛護上帝所創造的一切。而我們在上帝所創造的世界中又擔當什麼角色?26節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天空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以及地上爬的一切爬行動物。」上帝將所造的萬物託付給我們,叫我們成為祂的託管者。 近日有位姊妹問我關於基督徒是否要重視環保這課題。聽後感到很欣慰因她能夠從生活上思考信仰實踐的需要。我回應她說自己已有多年將塑膠及紙品分類回收的習慣,縱使有時會帶來生活上少少的麻煩或有時想這樣做可能也幫助不大。然而,過去十幾年眼見世界各地出現異常天氣,地球日趨暖化,大氣層污染嚴重等等問題。身為上帝的託管者 – 人類,或許我們更有雙重的義務為上帝所為好的大自然盡上一點點責任。或許我們在自己可能做到的範圍上減少浪費、愛護動植物、又或是養成回收的習慣,這已是很好的見證。 盼望我們從今以後作為基督徒能夠回到聖經中發掘愛護地球、珍惜上帝造物之工的信息。因祂看所造之物都「是好的」!

有愛的家 — 胡嘉麗助理傳道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 彼此相愛。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 13:34-35) 上星期日下午大禮堂舉辦了一個充滿熱誠和愛的福音畢業典禮!看見出席近百位 的家長,為了二十名的畢業孩子,扶老攜幼、搞盡腦汁,懷著興奮的心情參加自 己孩子人生第一個的畢業禮。相信不只是畢業的孩子們,而是出席的每一個家長 和親友都能感受到用心、用愛教導他們孩子的老師團隊所付出的努力!再聽到老 師的見證分享,對幼兒教育的呼召和使命,又透過簡短的訊息讓家長知道父母的 角色對孩子的成長至為重要。看見元福的弟兄姊妹互相效力、成就了一幅極美麗 的圖畫:有愛的家,讓人感受到神的家充滿愛和溫暖! 作為兒童區的牧者,我深刻體會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特、寶貴的,也是天父的寶貝 和所愛的。我們愛孩子,教導他們神的話語,在信仰路上與孩子同行支持。我們 包容每位孩子的不同和獨特,耐心和用合適的方法教導他們。讓他們感受自己是 被愛和被接納,享受回到教會的時間,幫助孩子在主裡成長。在教會教導孩子神 話語的同時,我們更希望孩子能夠在愛裏成長,並讓導師陪伴孩子一同走信仰的 旅程。由於孩子也會受著家庭的情況而影響情緒和行為,所以元福的家庭事工也 會配合來幫助父母的成長,十月份將會舉行一系列「營造快樂家庭活動」包括教 導家長正向管教、和諧關係以及教導孩子感恩的心,還有一個親子遊戲日,盼望 能關心孩子家庭的需要。(詳細請留意報告事項) 今次的畢業禮再次具體地將元福的使命用行動展現出來,就是要領人到耶穌基督 面前,幫助人重建生命,建立健康人生,共創快樂家庭!家庭是由上帝所設立。 我們相信擁有一個健康的家庭,就會有快樂的下一代。我們重視夫妻間的關係, 家庭的互動與溝通。所以我們以聖經為基礎建立青年人的價值,也讓小孩子在聖 經的真理栽培下,快樂的成長。過去的日子已有許多人經歷生命的改變,家庭得 到建立,相信福音的種籽已經撒下,願主繼續打發工人去收割,甚願這個社區有 更多的家庭能夠經歷神的愛,得著幫助和改變。阿門!

基督的愛激勵我們 — 古藹文傳道

哥林多教會被喻為問題多多的教會,雖然如此,但在神的主權下卻可以成為歷代教會的幫助和提醒。從保羅如何面對哥林多教會,我們能夠學習許多寶貴的應對原則和應有的心態。 當保羅面對極大事奉的磨煉例如被人誤會、中傷和論斷時,他仍然情願與信徒同生共死(林後7:3),他強調「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林後5:14)。「激勵」,其他譯法有「催迫、強迫、控制」,有被掌控和四面包圍的意思。即是說主的愛是「無法抵擋,不能抗拒的」。耶穌的愛隱藏著巨大的驅動力,是來自祂捨己和犧牲的愛,使人甘心跟從作主的門徒,因被祂的愛所催迫,被祂的愛牽引,當保羅處理事奉的磨擦,複雜的張力時,他能夠以基督的心腸回應各種艱難的問題。因這緣故他在哥林多前書留下感動歷代信徒的經文「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13:13) 在事奉衝突和矛盾中,我們仍能愛嗎?我們仍有毅力堅持擺平各種張力,彼此謙卑下來,各方都願意順服和效法基督嗎?事奉的衝突矛盾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若是不能過此難關,關係之間會充滿敵意或怒氣,或帶著受傷灰心離開事奉崗位。保羅在種種磨煉下仍然說出「你們常在我 們心裡,情願與你們同生共死」(林後7:3)。保羅非常清楚弟兄姊妹若在基督裡就是血脈相連的。有矛盾的弟兄姊妹若不離開主,在永生裡也會相見,到時在基督面前如何面對呢? 能同生共死的秘訣是被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有多久沒有嘗過被基督的愛四面包圍內外充滿?深願我們能常常體會及經歷基督的厚愛,如果過去事奉中因衝突矛盾受了傷害,呼求主的愛釋放和醫治我們,同時得著基督的智慧和心腸能夠處理衝突和矛盾。也深願我們樂意跟隨祂、信靠祂、事奉祂,不是因為責任,而是因為祂永不止息的厚愛「激勵」了我

客旅論人生 — 何景昕傳道

這樣,你們不再是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裏的人了。(弗2:19) 原定計劃十月的年假去東歐是慶祝結婚四分一世紀,卻因被邀請為澳洲某教會青年營會的講員而作出改變,上星期回港後率先關心我們這趟「半事工半放假」旅程,竟然是我老爸,當我分享時,他聽得津津樂道,也認同這是上帝給我們既有恩典又有服侍的機會。 在生活上能有人替你分擔起跌,的確難能可貴。今趟的旅程再遇見40年前的小學同學,如今是神學教授、西人教會的牧師也是軍隊的軍牧,大家沒有忘記十年前重遇時的情景,也正是他們剛到澳洲服侍;十年後再遇,大家娓娓道來這十年人與事,卻彼此在笑與淚中禱告、鼓勵及祝福。也沒想過十年前夫婦營會結下的好朋友,主奇妙安排再次在飯局重聚,那天晚上,我隨著聖靈的帶領向這位曾面對生死邊緣、生意起落的朋友說話,把生命主權再次順服交給上帝,我相信主使用那餐晚飯親自向他說話,帶領他走往後的人生路。還有營會新相識的40位青年人,沒想到營會訊息給他們深刻的印象及思索就是人生與靈性,甚至第二天晚上,他們跟我聊到凌晨四點才肯罷休,其中有兩個青年更是令我深刻,他們不單思索人生所遇見的,更期望為下一個呼召作出最好的準備,更有很多點點滴滴不能一一細數。我給他們的訊息,他們卻確立我來的使命及對我們的尊重。的確,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 旅程下半部轉飛另一省份,雖然原定的夫婦營會取消,換來是探望友人,日間去看天然美景,夜間談談人生,的確倒要身心靈休息,要知道並感恩神一直看顧保守我們。對於疫後復常,很多人都想往外地旅遊輕鬆地享受,看風景、盡情地吃喝玩樂,是人之常情;對我而言,生活不需要奢求,友情不刻意強求,這趟是一次難能可貴的旅程,雖然天各一方,卻是心繫於一,因為我們不再是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裏的人了。 願大家在主裡「滿足生活,飽足心靈。」

圈外的羊 — 方國成牧師博士

「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 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10:16)」 廿多年前,一次印度加爾各答短宣,改變了我往後的服侍和人生。這支短宣隊由美國和香港的弟兄姊妹組成,住在女青年會的營舍,每天早餐千篇一律的白麵包和雞蛋。不甘沉悶的年輕人自然地開始用麵包來玩耍和浪費。我和一位弟兄商量了一下,便將剩下的麵包,每天派給那些睡在路邊的流浪兒。我們不懂珍惜的麵包,對於流浪兒來說是甘露,他們歡喜領受、連聲道謝。後來,我倆這微小的舉動也感染了其他隊員做相同的事。一天下午,我們從當地兒童之家服侍後回去營舍的路上,流浪兒們認出了我,便主動拖著我的手同行了一段路程,隊員們拍下了這一刻,畢生難忘。 更難忘的是,廿多年後在泰北短宣發生了類似的畫面。七月上旬一行廿八人去了泰北短宣,行程中有三天,我們去了偏遠的拉鏡山區服侍兒童之家和學校,這群出生於山區的克倫族孩子,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和盼望的人。當第一天晚會開始時挪亞牧師帶領團體遊戲,我坐在第三組與一群孩子同樂,然後分享信息談到耶穌縱然服侍到筋疲力竭,仍然不忘渡湖去偏遠的格拉森釋放一個被群鬼壓制、被邊緣化且住在墳塋裡的人,儘管知道會面對格拉森人的拒絕。就如耶穌沒有忘記克倫族人和我們每一位,為了我們生命得著釋放而付上沉重贖價。 翌日進校服侍剛好坐在昨晚同一群孩子的小組中教導英文。這群孩子認出了我後表現熱情,一直圍著我說克倫族語,我聽不懂只好鸚鵡學舌般跟他們說話。直到服侍結束拍團體照,這群孩子也黏在我身後一起合照。當快要離開時孩子們更加情詞逼切的說話,剛好一位懂克倫族語的弟兄經過,我便請教他孩子們到底在說什麼。原來孩子們很想拖著我的手同行,於是我們便手拖著手同行了一段路程,然後依依不捨的道別。隊員們拍下了這一幕,這畫面同時也震撼著我的心靈。 之後;聽泰北宣教士表示,這群山區孩子,本來非常自卑、含蓄和內斂。然而每當有人來探訪、服侍和祝福,之後孩子開始有所改變;他們經歷到主耶穌的愛、感到被愛、感到自己有價值、有盼望、繼而願意開放、表現積極、甚至懂得回饋。事實上;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在主面前每一次的盡力和忠於上主的擺上都是神所悅納的敬拜、服侍和奉獻,都能夠被神使用,都會帶來改變、也是恩膏所在;因為神同意、神同在、神同工。耶穌說在圈外有許多祂的羊,沒有盼望、顛沛流離,需要有人願意去尋找和領牠們歸一個牧人。最後;願神賜福元福,願神賜福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