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生都會遇見很多不同的人, 有些人只是在我們身邊掠過沒有留下任何的痕跡, 然而有些人的出現對我們生命有很重要的影響, 他們可能是你的好朋友、一個老師又或者是你身邊的另一半。然而, 相遇之後的結局如何或許也取決了我們是否有重視這份關係而作出努力。 聖經中記載了一個女人, 或許她一直只想過一個平凡如你我的人生, 然而因著生病令她過了1 2 年痛苦的生活。馬可福音五章2 5 – 3 4 節正描述了她透過信心觸摸耶穌衣裳的故事而人生完全的改變。 患病看醫生是希望可以減輕痛苦, 然而聖經描述了這個女人患了1 2 年的血漏病花盡了所有的金錢但一點也沒有見好, 病情反倒更重。最可憐的是她在醫生手裡受了許多的苦。這個女人在人眼中已走到人生的盡頭, 不單失去健康同時也失去了社交生活, 因在舊約律法中這病被視為不潔需要與所有人隔離地生活。 她在絕望時或許曾聽聞關於耶穌的事, 這是她唯一的希望。聖經描述這女人雜在眾人中間, 摸耶穌的衣裳, 意思說: 「我只摸他的衣裳, 就必痊愈。」結果她血漏的源頭, 立刻乾了; 便覺得身上的災病好了。女人憑著很少的信得到醫治, 她心中最渴想的事已得到, 但在這時耶穌登時覺得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 耶穌周圍觀看, 要見作這事的女人。這女人知道不能再隱藏, 便俯伏在耶穌跟前,將發生所有的一切關於自己的事都告訴耶穌。耶穌聽完她的說話, 沒有任何的責備意思, 只跟她說: 「女兒, 你的信救了你, 平平安安的回去吧! 你的災病痊癒了」這個女人以為身體的醫治對她是最重要, 但耶穌為她停下來, 與她遇見的目的是給予她更重要 – 是生命的醫治。 耶穌宣告她「平安」了! 同時也得到了神國救恩的祝福。一幅美麗在街角與主遇見的圖畫! 今日我們都有一個與主遇見的故事, 神當初怎樣拯救你的生命, 給予你一個寶貴神兒女的名份。但遇見後, 你有沒有讓神成為生命中重要的人, 得救只是一個開始。最重要是你生命遇見主後發生了什麼事, 上帝與我們不是只停留在遇見的一刻, 祂所關心的是我們的生命正朝向什麼方向進發, 或是我們只停留在僅僅得救的階段。與主遇見後的日子並不是一個句號,…
Category: 牧者話
侍奉長跑 — 古藹文傳道
甘心樂意的侍奉能否獲得正面的回應?事奉的歷程也未必一帆風順,會有很多考驗和挑戰,會疲累屬靈生命有高有低,亦都遇過錯敗,我也曾被人質疑自己處事有問題,人際之間有緊張衝突,信心有動搖。但是有什麼動力能夠令我們可以堅持,仍然保持忠心熱誠地事奉呢?跟大家分享自己侍奉的點滴,也激勵大家一起侍奉。 侍奉的原動力是來自上帝的愛吸引人來到祂面前。我們同樣愛慕親近上帝建立親密關係,常常將自己浸在上帝愛裡尤其重要。如果人裡面無上帝愛的湧流,單靠自己的力量,侍奉好快會變得例行工事枯乾乏味,難以持續下去。上帝是我們愛的泉源,惟有常連結在上帝裡面有如枝子與葡萄樹的關係,我們才有可得到侍奉的力量。 當我們感受被上帝愛的時候,好自然好想榮耀委身上帝,祂永遠是我們侍奉的對象。同大家分享一次侍奉經歷,大概2018年知道教會因消防系統問題開始籌備維修工程,其中一項我認為是最艱難的就是籌款.記得在一次禱告中與上帝傾偈:「上帝呀,當元福由教育路搬入戲院時,無機會親身經歷其中上帝奇妙帶領和作為,我好想經歷啊,如有機會可參與這次維修籌款委員就好啦,我相信一定可以再次經歷你為元福所行的奇妙大能。」過兩天就有姊妹邀請我參加籌委成員,當時我無考慮太多便答應。而在參與過程中實在見証上帝在人心裏感動,人又甘心樂意奉獻的工作實在奇妙。雖然工程本身波折重重,但在籌款的事上順利達成,完全見証上帝亳無缺欠的供應,侍奉過程也使我獲益良多。 除了原動力還有阻力,可曾想過阻力也會幫助我們在侍奉上堅毅持守?開始提到在事奉的歷程不會一帆風順,會有不同考驗和挑戰,只是當我們認為侍奉上帝是最有價值和意義,這些阻力是將我們更加推向和捉緊上帝,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在上帝同在都可以重新振作。事奉歷程見到自己不斷被上帝塑造,不斷成長會開心,但是要修剪時會好痛,但當知道塑造修剪完會更似耶穌,就放手比上帝「上帝呀你剪啦!」。 侍奉是一項長途賽,不是比較跑得有多快、有多遠,而是認定跑道是朝向上帝,跑向和貼近上帝心意,更加似上帝的模樣。
領受新酒·成為新皮袋 — 方國成牧師博士
「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新酒必將皮袋裂開,酒便漏出來,皮袋也就壞了。但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裡。沒有人喝了陳酒又想喝新的,他總說陳的好。』」(路5:37-39) 世界變化的速度遠超我們的想像,早前還在談論元宇宙,現在最多人討論的是人工智能。甚至過去我們賴以成功的工作或服侍方式,今天已變得不合時宜。神的話語永恆不變,但我們傳講和表達福音內容的方式,需要與時並進。當季節轉變了,過往以舊的方式在舊的季節尚且可行,但在新的季節卻沒有果效。我們必須心意更新而變化,切合新季節的變化。 同時;世界正在逐漸排斥基督教的主張,而且以激進的方式拒絕和藐視信仰。教會和我們要成為萬國的祝福,假若沒有擁抱合乎神心意的天國文化和核心價值,被世界同化以至失去屬靈的本質將可預期。「要麼我們去影響世界,要麼世界勢將影響教會。」正如耶穌基督降世,祂的一言一行對當時的宗教以至社會的固有觀念帶來衝擊,但祂並不是為了討好世界而來,而是以愛和救恩贖回世界,帶來神的國度、新的盼望。除非我們領受了耶穌所指的「新酒」和成為「新的皮袋」,否則我們難以在新常態中作主有力的見證人。 新酒是活性(有生命力)的酒,發酵還未完成,所以在發酵過程中會釋出氣體。新的皮袋是柔軟的、富彈性的。當新酒倒入後發酵釋出的氣體令皮袋膨脹,新皮袋富有彈性,完全可以盛載。舊皮袋是乾硬的、沒彈性的。當新酒倒入後發酵釋出的氣體令皮袋膨脹,舊皮袋不勝負荷,便會破裂,酒便漏出來。 「沒有人喝了陳酒又想喝新的,他總說陳的好。」耶穌的意思是;人的習性不願意嘗試新的事物,尤其是當人累積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後,建立了某些習慣,就不願意改變。總說舊的方式好。又或者不能接受新的觀念對個人習性帶來衝擊,便批評新的不好。這就是耶穌所指那些無法進入新季節的執念。 耶穌責備法利賽人,就是要指出他們的宗教習性和思維嚴重僵化,不能辨認出屬於神的工作,也不能接受上帝在新的季節作新的事情。這樣,我們可以如何改變? 1.承認:謙卑承認我們生命中的那些屬於宗教的執念和僵化的地方 2.認罪:向神坦承自己的過錯和偏頗,求主赦免和憐憫 3.悔改:樂意在思想和行為上刻意作出改變,心意更新而變化 我們要成為新皮袋,更要領受新酒;聖靈就是那新酒。這段日子我一直為教會禱告,預備全會眾在聖靈降臨節主日(五月廿八日)領受聖靈的教導。聖靈降臨節特會(六月七日)領受聖靈的工作。六月我們邀請了林來慰牧師來教導關於聖經中的執事服侍、七月我們邀請了楊慶球博士來教導我們關於文化使命和牧養,鼓勵你務必出席、一同領受聖靈的新酒。
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 黃慧英傳道
今天是母親節,相信好多弟兄姊妹都會特別在這一天向母親表達他們的心意。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必須要好好孝順父母。保羅在以弗所書指出並引用舊約經文表示孝敬父母是上帝給每一個基督徒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以弗所書六章2-3節。舊約中上帝藉摩西頒布十條誡命,前面四條是與神有關的誡命,而後面六條是與人有關的誡命。「當孝敬父母」是十誡中的第五條。 聖經原文本身沒有「孝順」父母的意思,只有「尊敬」父母的意思。「孝敬」是動詞,希臘文的意思正是尊崇、尊重、尊敬,所以作為子女應該尊敬父母,也要孝敬父母。而「得福」原文的意思是指使得好事發生在你身上。即代表我們若遵守這誡命,神不單使得好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更是會應許必定賜給我們長壽。然而,誡命的出現本身並不是一種帶有條件性的交易,而是藉著遵守上帝給我們的吩咐而引領我們更歸向上帝,並指明上帝是我們生命的源頭。 所以,倘若我們遵守祂所吩咐的,便得到上帝的喜悅,而上帝也會善待我們,使我們得福,因祂是一切美善事物的源頭。「得福」不單是指生活上的祝福,使我們能在地上長壽;更是指屬靈上的得福,使我們能有平安與喜樂 。 筆者的父親在2007年已離世,所以十分體會俗語說「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說話。或許有些時候我們必須到了某一年紀才能領悟父母之愛,但有時卻體會得太遲。盼望弟兄姊妹學懂珍惜,把握當下上主給你擁有的親情。不要容易在都市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關心父母,要時刻學習「孝敬父母」多打電話問候及跟他們相處,謹記上帝給我們這一條帶著應許的誡命,使父母能感受到子女的關懷。這絕對是上帝喜悅我們作的事! 在此,我謹祝願各位母親主內蒙福,主恩滿溢! 母親節快樂!
百事能否可樂?— 何景昕傳道
很多時,我們都會祝福人每事平安喜樂順利,當然這確是每個人心中所渴望的,現實卻是不由自己隨心掌控,每每遇到難事會開始埋怨?繼而想逃避?或許這就是人性,但其實是我們不了解,這是上帝給人的經歷,為要使人成長以及賜福給我們。 當我們在教會生活一段日子,頭腦上會很清楚把聖俗二分,但實際在生活操作上卻不曉得何時要二分、何時混為一談?以致很多信徒在人性與神性上掙扎,不知如何是好?形成屬靈上性格分裂:「表面知道要屬靈,但內心很屬世」,心中已失掉了應有的屬天而來的平安及喜樂,有些還好是仍知神的救贖與恩典,有些卻因生活上的問題壓倒性大過信仰而離開了基督群體。 人生百事,大多是有挑戰的,面對這些處境,當然要靠主的力量,以及需要喜樂去迎刃而解,因為喜樂不只令我們的心靈滿足,更是帶來屬天的盼望。只是我們願不願意讓神在我們心中介入?喜樂的來源也在於我們有沒有當行上帝的旨意?無怪乎為什麼今天很多信徒沒有足夠力量去面對難處或困局,因為沒有從主裡支取喜樂。雖然單是喜樂並不能改變我們面對的困境,但心境改變更勝於環境的改變,像哈巴谷書3章17-19節所說,即使一無所有、景象荒涼仍能喜樂,因為世界在變,主的愛和信實永不改變,神要我們穩行在高處,祂必給我們開一條出路。 我們不了解聖經所說的喜樂,是因為自己仍以「自我」看喜樂,沒有從神的教導去經驗屬天的喜樂,如果我們明白喜樂是一個過程,也需要我們這一生去經歷,漸漸地我們明白喜樂令我們生活上有見證,是上帝給予我們的福分,同時也是我們為主該盡的責任及任務,你就會明白百事都可喜可樂了。 「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
愛.我願意?— 胡嘉麗助理傳道
每個人都需要愛。沒有愛,就沒有友誼、婚姻和家庭。愛無疑是心理健康和幸福快樂的基礎。那麼,愛到底是什麼呢? 許多人馬上想到的是愛情。愛情的確很重要,但「愛」在中文裡包含很多解釋,包括物質上的滿足,男女之間傾慕之情,也可是形容愛慕的強烈情感或情緒,還有朋友之間的友愛,以及父母對子女的愛護。英國知名學者及作家魯易斯(C.S. Lewis)的著作《四種愛》中寫過,愛(love)在希臘字原本分為四種獨特的形式:storge 親愛之情;philia 朋友之愛;eros 戀人之愛;以及agape 無私的愛。 聖經中的愛是什麼? 除了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的「愛篇」,約翰更清楚指出「上帝就是愛」,意即愛是上帝的本質,上帝本身就是愛。約翰一書四章清楚告訴我們到底甚麼是真愛 ? 「上帝差他獨一的兒子到世上來,使我們藉著他得生命;由此,上帝對我們的愛就顯明了。不是我們愛上帝,而是上帝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贖罪祭;這就是愛。」(約壹4:9-10) 就是從上帝而來的愛。上帝差遣他獨一的兒子來成為祭物,除去我們的罪,這就是愛了。真愛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乃是為別人而有所捨棄和施與。真愛是無條件的,是犧牲的,也是神聖的。上帝就是愛的源頭。凡是愛人的,都是上帝的兒女,並且認識上帝,因為上帝就是愛。上帝也吩咐他的兒女要彼此相愛,彼此相愛就不可能是要對方滿足自我、不可以是要求對方無條件地付出,而是雙方共同一生的學習、一起承擔與委身。 愛,我真的願意? 但現實是人的愛非常有限,觀乎香港離婚率不斷飆升,實在令人感到痛心和難過。因著父母婚姻的破碎,令孩子成長受到不少的傷害和陰影。有見及此元福家庭事工多年來致力推動夫婦工作,盼望可以幫助夫婦們能靠著上帝的愛建立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雖然愛不容易,但只要你願意認識愛的源頭,你越會明白愛的真諦!愛,是一生的學習,也是一生的功課! 愛,我不足,求主幫助我們!
將生活帶入禱告中 — 古藹文傳道
可曾發現我們生活忙亂到一個地步,每天向天父的禱告充其量只能匆匆地「報到」「報告」就算是與天父親近溝通的時間。然而,無法改變的一個事實:天父每時每刻也渴望在我們的身邊,並且也渴望我們來親近祂。我們與天父的關係就像其他關係一樣,投入的時間、關心和努力越多,關係就會越深入越緊密。好像主耶穌生活一樣,凡事都帶入禱告中,因為主耶穌知道自己需要時刻有天父同在,是這緊密的關係盛載主耶穌的生命,活出榮耀天父的人生。 想將生活帶入禱告中,可以每天早上確定時間和地點來到天父面前禱告,就算在返工返學途中的車程也可以。建議用「主禱文」祈禱,將天父放在一天開始的首位,祈求天父透過聖靈帶領和保護,免去試探和誘惑,求天父供應我們需 要,賜我們靈裡感觀能力常敏銳聖靈的同在。 日常生活總會遇上難題,可以即時在心裡禱告求聖靈指引幫助。過去我任職會計的時候,每天面對一大堆數字,一不小心計錯數後果嚴重,經常得聖靈的提醒,叫我在某部分複查多次,真的發現錯處,能即時修正避過不少責難。就算 現在每天教會的服侍,更需要聖靈幫助,尢其是時間管理,我曾求告可否每天多幾個小時,結果當然時間不會增多,但聖靈幫我更專心專注,教我擺放輕重優次,衡量自己的能力劃定對自己的要求,以致更有效率地運用時間,以前常 被時間追趕的情況已有改善。生活處處是我們經歷聖靈同在的場景,見証聖靈是我們隨時的幫助。 一天完結時可以在禱告中作簡單回顧,如果當日有特別的情緒起伏,無論是喜、怒、哀、樂、愁都可以向天父傾心吐意,這是一個用「心」多於用「腦」與天父互動交流的過程,就算是閱讀和默想神的話語也是用心靈感受觸動位停留當中,給予時候空間讓天父回應,要相信天父透過自己的說話安慰堅固我們,也為我們生活遇見的問題提供指引或出路,進深的交流使我們更多認識天父甚至了解自己。 當我們持續不斷將生活帶入禱告,會發現慈愛天父實在願意聽我們的祈求,體會我們無時無刻需要依賴信靠祂,在禱告中承認我們需要天父,在生活中常與我們同行。為什麼主耶穌叫我們要學像小孩子,因為小孩子的世界好簡單,父 母就是小孩子的一切,而天父就是我們的一切。
主愛我們最深,獻上我們最好 — 方國成牧師博士
「兵丁既然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就拿他的衣服分為四份,每兵一份。又拿他的裡衣,這件裡衣原來沒有縫兒,是上下一片織成的。(約19:23)」 4月7日晚受苦節崇拜當晚,約有180位弟兄姊妹出席,完全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我們起初預計約有120人出席,故憑信心預備了160個聖餐杯餅,但不敷使用。禮儀部的侍奉者即時又多取40個聖餐杯餅,大約派出了一半足夠。感謝主!我們有一個非常感動的晚上,不少與會者包括教牧同工,均表示從聚會開始已經非常感動,眼淚不自覺地一直流出來,乃因基督受苦讓我們明白到沒有任何事情能叫我們與主的愛隔絕。 不願意未克出席者錯過了當晚信息;故特意將重點闡述,因這是主對教會的愛和期望:為十架感恩。 約翰福音19章23節,約翰意圖讓讀者讀到耶穌的裡衣時,聯想這裡衣就像大祭司的外袍。事實上,希伯來書的作者就提醒我們,耶穌就是完美的大祭司。「所以,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在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 他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來2:17)」 大祭司是神與人之間的橋樑,耶穌的死成了世人和神之間的中保。耶穌的代死,成就了救贖,耶穌也同時成為了無罪的羔羊作為祭牲,也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保;同時應驗了舊約的預言。 然而;作為巡迴傳道的拉比耶穌,自稱「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路9:58)」為什麼有這貴重的裡衣?當我們看路加福音8章1-3節會有所端倪;跟隨耶穌的門徒和婦女之中,不乏富有或社會地位較高人士,供應耶穌和門徒所需。我們也知道,曾有婦女將極貴重的哪噠香膏膏抹耶穌,耶穌接受了。我們相信;這貴重裡衣是別人奉獻給主的,他們獻上最好的裡衣給主。 與此同時;教會傳統視耶穌最貼身的裡衣,是預表教會。耶穌的裡衣沒有被撕裂,表明基督的教會不能分裂。所以經文描述,兵丁因為耶穌已經斷氣,沒有打斷大腿骨,進一步應驗預言:「他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再進一步;教會也被預表為耶穌的身體。「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弗5:25)」所以;無論任何理由,我們都不能傷害基督所愛的教會,分裂教會的人就是敵擋基督,乃撒旦的同黨。故此;保羅在林前16:22說了一句嚴厲的話:「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主必要來!」 若以一句話來總結基督為我們受苦的意義:「主愛我們最深,獻上我們最好。」而最好的表達方式就是遵行主的旨意:「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人子要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著眾使者降臨,那時候他要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太16:24-28)」
關於你我的信仰告白 — 黃慧英傳道
今日是復活節主日,意味著40天大齋期已結束。在這期間透過默想耶穌基督的受苦,以及祂作為人同神之間的中保。然而,祂的受苦及死亡並不是一個終結,整個大齋期的高峰如使徒信經部分指出「耶穌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裏降臨,審判活人死人…」主不是單要我們注視祂的受苦與死亡,更是祂在復活後所帶來的盼望。 傳統上使徒信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內涵,更是最原始的信仰告白。它在每一個條文都以「我信」開始,緊接在後面的就是我們所承認、所接受的信仰內容。當我們或是今天接受洗禮的弟兄姊妹藉著公開宣讀,表示自己承認、接受這些最基本的核心信仰。而公開宣讀的行為正就是信仰告白(confession)。然而「信仰告白」,對我們有何意義? 信經在每一個條文是以「我信」,而不是「我們信」為開始。信仰告白意思是承認和認信。並且是必須出於個人的抉擇,不能由別人代為決定的事。而更重要的是信仰的起點是認知,我們需要對上帝擁有基本認識和經驗才能產生信仰,而基本原則是「絕對信任」。聖經中亞伯拉罕被稱為「信心之父」,正是由於他對上帝和祂的旨意毫無懷疑。有牧者認為「一個有信仰的人對生命及其價值的看法和他的人生觀,必然和無信仰的人不同。有信仰的人除了看見自己之外,很容易看到別人和在人之上的上帝,所以較能替別人設想或看見自己的有限,必要時也較能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和上帝。」 弟兄姊妹,耶穌基督的復活所帶來的盼望究竟對我們的生命是否有產生影響或是有所不同?若果會,這正表示信仰和我們的生命是有關係的;然而若果是不會,則有可能信仰只是你一直在頭腦上的認知但並沒有真正對上帝有基本認識和經驗,甚或是信仰只是一種需要時的寄託,其實它是無關重要的…這值得我與你在復活節主日一同思考的問題? 我在走了多年的信仰路,但心裡仍然不期然為每一年的復活節主日而心裡感到欣悅。感到欣悅並不代表當下沒困難要面對,只是心裡知道主已經復活對我生命的意義何在,這是何等的喜樂與盼望的應許。 主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大齋期.後牧養 — 何景昕傳道
常聽說後XX思想或主義,今天不是在此談這些定義或影響,而是在大齋期後,我們怎樣看牧養的常態,如果進入這個常態,又該是用什麼心態? 從牧養的「牧」字來看,由「牛+ 攵 」組合而成,「 攵 =小擊」,組合後有「驅使、鞭策牛羊」的意思。所以牧養有餵養與教養之意,也分牧養與受牧養。在普遍教會來說,牧者是教牧,受牧者通常是信徒或稱小羊,牧者關顧、引導信徒能有健康的靈性,回歸上帝的旨意中。那麼,這與大齋期有什麼關係? 教會多年來舉行大齋期,目的就是讓信徒先在年初藉此培育靈性,而下半年就是在福音廣傳作出行動。而我們在大齋期除了多思想耶穌為我們釘身受苦之外,更重要是整頓自己,達至心清,明白主的旨意,讓我們在這一年能化作行動配合。 只是對於今天的時代轉變,舊有的牧養模式(只靠教牧)難以應付龐大的心靈牧養,以致很多信徒每每遇到困難、一些變動時便告知牧者想離開事奉崗位、甚至教會。的確,在人的層面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這只是人的層面;如果我們嘗試在主的層面,往往發現有不同的觀點的,當然在這裡不能一一細數。但教會是一個有機信仰群體,那麼大家都應從聖經真理、個人及屬靈經驗、見證等經歷聖靈的工作,彼此在主內鼓勵勸勉以致成長。同時做好自己本份,主動找有養份的「靈食」,學習牧養自己,與上帝建立更深的關係,好使自己在逆境困難時,仍然能靠主行下去;也能承擔他人在困難時,成為別人的幫助。大齋進入最後一星期,稱為「聖週」,是耶穌基督在世的顛峰以及得勝的日子。倘若過去沒有為自己靈性好好整理,請把握機會花點時間,修補靈性上弱項,靠主得勝! 務要牧養在你們當中上帝的群羊,按著上帝的旨意照顧他們,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而是出於樂意。不要轄制所託付你們的群羊,而是要作他們的榜樣。(彼得前書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