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說自己,多說耶穌 – 陳健威牧師

作為第二任神召會元朗福音中心的堂主任, 向你們第一句要說的話( 牧者話) : 「少說自己, 多說耶穌。」 這句說話代表我對教會所有人的勸勉, 原因很簡單, 這裡是教會, 不是社區中心, 也不是私人會所, 這裡是上帝的教會, 以弗所書形容教會是基督的新婦。既然教會有特定的存在目的和意義, 那麼我們應該知道作為基督的門徒, 在教會的場所或空間時,說話也有一定的目的和內容: 少說自己, 多說耶穌。 來到教會, 您渴望聽到甚麼? 不少人說, 我希望聽到美麗和安寧的詩歌,也有人說渴望聽到頌讚神宏亮的聲音; 關於講道, 有人想聽到神的話詞, 也有人想聽到神奇妙的作為, 無論上述那一種聽音, 簡單歸納來說,這些都是耶穌的聲音。今天, 教會充斥著很多的聲音, 但最需要的是多說耶穌, 少說自己, 也少說閒話。 如何轉變教會的屬靈氣氛? 第一個最能夠做的, 或最應該做的, 就是: 少說自己, 多說耶穌。若我們出於真誠, 真心將榮耀歸給神, 不是因為教會傳統下要說屬靈語句的習慣性, 教會就會改變過來。另一方面, 教會傳道人在講壇也應少說自己, 多說耶穌, 講道效果往往也會變得更好, 原因很簡單, 眾人的焦點放在耶穌身上, 而不是講員, 我們就能常常聽到祂的呼召。 元福未來會怎樣? 相信我們少說自己,多說耶穌, 屬靈的改變就會在這裡出現。

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主而來 – 劉愛琳姑娘

疫情初期, 大家首次面對新病毒, 精神都緊張起來, 全港缺乏抗疫物資, 筆者心情也難免有點忐忑不安, 擔心親友及長輩健康、又擔心小朋友學習情況等。感恩元朗四處都有美麗的景色, 四周容易看見綠化地帶的植物或平原。 外子很喜歡戶外空間, 無論疫情初期或最近第三波, 常帶我們幾口子到戶外走走。每次到戶外去, 心境都豁然開朗,充滿活力及朝氣, 去到郊外後, 總會把眼前困難放在一旁, 充滿盼望及喜樂。女兒難得在戶外吸收新鮮空氣, 望著上帝創造的花草樹木, 跑跑跳跳, 看看昆蟲, 拾起一些樹枝、石頭玩玩, 做一些古怪的動作, 笑話連篇, 就拋開了一切愁煩。有時一邊行山, 一邊安靜默想,讓孩子跑在前面, 自己心裡跟天父禱告, 學習把憂慮卸給神, 因為相信祂顧念我們( 彼前5 : 7 ) 。 當我們在大自然間觀看上帝創造, 就會發現人實在很渺小, 看到自己的有限,上帝的無限。當向高山舉目仰望時, 就深深感受到正如詩篇1 2 1 篇所說「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當我看回一些研究, 更讓我知道上帝一早已把大自然給我們為心靈良藥。2 0 1 9 年一個英國研究顯示, 每週到大自然共1 2 0 分鐘的人自覺有較佳的身體健康或生活滿意度。1 若未能到大自然去, 也可以在市中心發掘一些能與大自然接觸的戶外地方漫步或閒坐下來,如公園、工作地點附近的草坪等。可以降低身體內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水平, 有助減壓。2 難怪有時收看到關於大自然的電視節目或者走到電器店舖中賣電視機的部門,看到的大自然畫面, 心情都很舒暢。原來看看這些相片或影片, 都能提升我們正面的情緒。3 各位弟兄姊妹, 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 家庭及經濟情況,…

停止掙扎? – 陳孟德傳道

近日有調查指出, 香港人的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 更是過去6 年來最低。有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認為, 社會的爭議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頗大及非常大。調查更發現有四成多人在過去一年遇到一些負面的創傷事件, 當中近七成半人是因社會爭議影響, 近兩成半人受疫情影響;亦有兩成六人可能患上創傷後壓力症。 教會─ ─ 耶穌基督的信仰群體, 有受影響嗎? 很明顯, 由去年至今天, 大部份信徒仍在消化及應對中, 過程中有焦慮與各種不安的情緒。在這光境中, 教會中似乎出現了更多「不能溝通」的情況: 不論是社會爭議或是疫情的限制。加上經濟前景種種因素等, 令人感到吃不消, 無力與迷惘。這些負面情緒都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精神健康, 久而久之,群體間或會迴避交談, 看似是選擇避免衝突。然而, 在教會中也可引致另一種負面的創傷, 例如彼此孤立、投訴、埋怨等。這些情緒糾纏有如心靈的戰爭一樣, 令人感到掙扎! 有心靈輔導者指出:「每一種情緒的出現都是生命成長的邀請, 他能夠讓你發現並了解自己的需要, 聆聽自己內心的對話。」 上帝創造人給予我們情感, 我們需要意識到在掙扎的過程中, 生命的主正陪伴著我們。在禱告中聆聽內心的對話, 留意自己與上帝之間的互動。 「主啊! 在這掙扎的情況中我有這個感受, 你的旨意是什麼呢? 你想我學習到什麼呢? 我要怎樣改變及成長? 僕人敬聽. . . . . 」 你們要休息, 要知道我是上帝! ( 詩篇4 6 : 1 0 ) 「要休息」( b e s…

盡責。忠心 – 古藹文傳道

每年的暑假是夢想家最期待的時間, 可惜因為疫情關係所有實體的暑期活動被迫取消, 取而代之的是透過參與線上活動, 期望達到凝聚群體的目的。 由七月開始到八月底, 一班年青暑期義工每星期的週二至週六在他們的「奮鬥房」( 喜樂室) 埋頭苦幹, 一切從零開始製作線上一系列的綜藝節目。所有的內容由籌劃、分工、拍攝、剪接、後期製作都是他們一手包辦。最令人驚訝的是每項節目內容絕不遜色於電視播放的質素, 總有使人驚喜的地方。以前大戲師父說「台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 原來一個線上十至十五分鐘的節目, 線下的預備功夫都要花上百倍時間, 不少的人力和技術支援, 許多還是新學、新嘗試。 對義工們的努力、用心和盡責, 我曾問他們: 「如果花那麼多的時間、人力和資源製作一條十至十五分鐘的短片, 別人看了轉頭就會忘記的, 價值在那裡呢? 」再進一步地問: 「如果所做的服侍別人看不見, 得不到任何人的欣賞或回報, 你仍會盡責忠心地繼續服侍嗎? 」義工們回答令人安慰, 他們認為能夠事奉自己的群體是意義的所在, 就算別人未能了解背後付出幾多也不緊要, 因為有一班共同奮鬥的弟兄姊妹彼此鼓勵, 只要完成他們所受的託付, 相信有主記念。 這些節目能夠成功凝聚小組連結組員, 透過線上節目提供的話題, 延伸線下繼續參與網組相聚分享。能夠在抗疫疲累沉悶的氣氛中, 注入新鮮的元素刺激大家, 豐富小組內容。義工們付出的努力, 最後得到小組的投入參與, 心感滿足。看見教會的年青人能夠委身, 不怕辛苦亦不計較得失, 盡力做好所託付的工作, 能夠在小事上忠心, 將來必能成就更大的託付。盼望夢想家有更多的年青人起來加入事奉的團隊, 為自己的群體、為教會委身服侍。 元福一直承傳委身事奉的文化, 我們敬愛的黎汝富牧師四十年在元福的委身事奉,經歷不少風雨起跌仍然堅定的盡責忠心地服事, 今年年底是黎牧師光榮退休的時間, 雖然在繁重的崗位退下來, 但是黎牧師將會退而不休, 計劃未來退休後服事的方向。願我們的年青人都以黎牧師為榜樣, 將元福盡責忠心, 委身事奉的文化承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