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黃慧英W e n d y 傳道, 感到很開心在7 月份開始加入元福這個大家庭。看見元福是一個「一切由家開始, 從家出發」的教會, 而我在神的引領亦成為元福其中的一個「家牧」, 我盼望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與大家一同成長, 在神的家中屬靈生命得以彼此建立, 並以聖經的真理為重要的基石。 「家牧」這稱呼不禁令我想起詩篇2 3 篇第1 節「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我必不至缺乏」原來在這節中原文沒有「是」字, 原文譯作是「耶和華我的牧者, 我必不致缺乏」。英文譯本( T h e L O R D i s m y s h e p h e r d ;I s h a l l n o t w a n t ) 意思是表達到我與我的牧者有著一個很深的結連,…
Month: July 2022
經.心動容 – 何景昕傳道
上一代的作家, 不管他是什麼學歷或背景, 只要他所寫的是引人入勝、繪影繪聲、把讀者帶進故事當中便是一位受歡迎的作家, 像是最近離世的倪匡。雖然在中學時期有多位中文老師都說, 他的文筆也不是值得什麼學習, 然而對於我們一眾男生來說, 倪匡筆下的故事就是課後的恩物。 對我而言, 課後若不打球就必往圖書館打書釘, 看科幻小說及英文汽車雜誌。不過, 發現太多人翻閱科幻小說, 感覺書本不大衛生, 索性買書來看了。至於看英文「車書」, 除了學習其中英文文法及生字,更領會了一些人的感想、寫作手法、甚至人生哲理, 莫怪乎書中自有黃金屋。 後來, 有機會當補習老師, 與一些青少年分享我如何學英文及當中得著是什麼。大部分都覺得看雜誌會悟出道理? 實在有點匪夷所思。我再給他們分享, 寫文章也好、學英文也好, 如果我們單純只為學而學, 那只是基本需要。但如果從「學」之中可以得額外的發現及領略, 就是所謂“ b e y o n d t h e t e x t ” ( 穿越文字本身的意思) , 這種發現不但得到滿足, 還會有種獲益良多之感覺。 或許很多人看聖經中的經文, 左看右看也只是一些文字, 但當你用心細味經文、思前想後、求主引導經文的意思, 你可能頓時發現經文能立體地呈現出來, 如題目所說( 經. 心動容) , 聖經能令我們心裡為之動容( 所感動、受改變) 。當剛剛五月份周院長所教的羅馬書完畢後,我希望透過開羅馬書延讀班, 鼓勵弟兄姊妹繼續一同從聖經中學習,訓練更多可帶動查經的領袖, 往後也會開不同的經卷,…
動在當夏 – 古藹文傳道
「動在當夏」是夢想家每年用來形容充滿能量和活潑進入夏季的時間, 因為夏季散發陽光活力和朝氣。今期牧者話希望用來激勵元福弟兄姊妹, 進入下半年一齊把握時間起動自己的小組成員, 恢復小組的動力, 擺脫過去因疫情累積已久沉靜的氛圍, 讓小組重新注滿生機和朝氣。 按教會的季節也是籌備各種接觸新朋友漁池活動的時間, 除了關注新朋友之外, 其實疫情過後實體崇拜和小組恢復到現在已有兩個多月,仍有不少舊組員未見踪影。未能返到教會背後存著不同原因, 只是有些卻是因為已經習慣透過網上崇拜或小組, 而對返教會的意欲降低。如何提升這些組員返教會的動力呢? 除了多為組員禱告求主重啟他們返教會的心外, 不防趁著夏天攪多點戶外活動, 吸引他們走出安舒的家居, 舒展筋骨驅走散漫消沉狀態。 大家要有心理準備不停食「檸檬」邀請被拒絕, 求主強化我們的玻璃心, 賜我們堅定的意志和耐性尋回久久未返的組員。今年疫情反覆,未來幾個月不知第六波疫情會否捲土重來, 就讓我們把握現有的時間和機會, 起動小組成員計劃進行各種活動( 記緊做足防疫措施) : 去行山、海灘、B B Q 、野餐. . . 不論是為新朋友或舊組員, 向他們發出邀請, 起動身體活化心靈, 祈求聖靈甦醒人心, 帶領他們來到基督面前, 重新連結神人關係。 再提今年教會主題之一的「一生三目標」中的領人歸主, 盼望人人達 成今年領人的目標。
以中秋月餅作關懷 – 范麗琴傳道
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一個中國人很重視的傳統節日, 許多習俗代代相傳, 「嫦娥奔月成仙」讓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 「月餅起義抗元」則成為我們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在節日裡一家人團圓吃飯, 共聚賞月、吃月餅, 甚覺溫馨。「每逢佳節倍思親」猶記得當年住在美國的時候, 平常的日子, 已有思親之情, 然而到了節日, 這思念的感受就愈覺強烈。 今年我們繼續推出三款不同盒裝的流心奶黃月餅, 邀請弟兄姊妹除了支持教會的裝修籌款, 並鼓勵大家一起購買月餅。每個月餅盒內, 都有極具意義的福音單張。無論你購月餅作捐贈、送禮或組隊親自探訪, 信徒可以月餅打開福音話題, 加添一個傳福音、與未信者溝通的機會。 多年來, 在中秋節這些重要節日之前, 我們都有安排全教會的探訪活動, 對象多是信徒未信主的親友, 或者是久被遺忘的小組組員或有需要的鄰里等等。老實說, 有些被探訪的對象, 不乏衣食, 不缺送來的物資。那麼探訪行動的目的是甚麼呢? 關懷服侍是教會的一部份, 聖經非常具體描寫人需要被關懷和被接納的不同處境, 我們以說話行動及或以行動說話來作表達。 關懷探訪的服侍是建立關係的渠道, 喚醒我們要看見社區及身邊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需要, 盼望弟兄姊妹帶著一顆熱切的心, 真誠的聆聽, 彰顯基督的慈愛和恩典。一份份的關心、一聲聲的問候、一點點的憐憫, 叫我們走進人羣, 得著與人分享的喜悅, 亦將主耶穌帶進人羣裡, 以致一對關懷的手送來的月餅和問候, 讓探訪對象感受到被愛的溫暖, 在被關懷中得到面對生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