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後過了八天 – 范麗琴傳道

主耶穌在十架死亡,眾門徒都很哀痛、恐懼和失落。主耶穌復活後的第一天,卻突然向他們顯現,祝福他們平安。當時是門徒之一的多馬並不在現場。耶穌受苦和死亡的情景,對多馬是如此鐵一般的真實,如今有門徒說「耶穌復活了」,多馬人性化的反應,感到不能置信,他認為要見到及摸過耶穌釘痕的手及肋膀,才能相信。 其實多馬內心可能有很多問號:究竟耶穌是否真的復活?耶穌會不會再次顯現?為何顯現在其他門徒面前,卻沒有我的份兒?事實勝於雄辯,多馬和初期教會許多的門徒所看到、所經歷到的,不能不為此作見證。主耶穌復活後的一個禮拜,耶穌就再次向門徒顯現,解除了多馬心中的疑惑,並對多馬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29)雖然多馬的信心是從看見才相信,然而主耶穌沒有半句責備的話。事實上,耶穌的其他門徒不也都是看見了才相信嗎?那麼耶穌所說的:「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是指誰呢?今天我們在無法親眼見到的情況下,卻因相信而蒙福!因信使我們的罪得赦,並使我們與上帝和好。 有很多的信徒,都像多馬一樣,在每一次的疑惑,每一次的變化,都是信心被堅固的好機會。「親眼看見,親手摸到」的信仰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如果我們只停留在「第二手」階段的信仰,就像房屋建築在沙土上。唯有我們自己用生命,用生活親自經歷過、體驗到的信仰,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這種「第一手」的信仰,具有絕對的價值,能夠幫助我們在任何考驗與挑戰中,仍堅定不移,勇敢的面對生命,專心倚靠、忠心跟隨主。但願我們多嚐主恩的滋味,或許在理性內、又或許超乎理性,以單純的心尋求與降服在復活的耶穌基督面前,對祂說:「我的主,我的神!」

受洗,受試探,受死 – 馮葡枝傳道

復活節主日同時是教會浸禮的日子,在此祝福新受浸歸入基督、加入教會的肢體:靈命日進,與主更深契合。 馬太福音第三章同樣講述耶穌在約旦河受洗,那時施洗約翰傳悔改的信息,以水禮為人受洗表示悔改;耶穌表示也要受約翰的洗禮,約翰曾表示將來有一位要用聖靈與火給人施洗的,比約翰更有能力,就是約翰為衪解鞋帶也不配的耶穌,所以約翰說耶穌不應受他的洗,應該反過來才是。但成為人子的耶穌卻謙卑的要盡諸般的義,完成上帝的要求,便降卑的在人的手下受洗。 耶穌受洗並沒有鮮花、證書與禮物,卻有聖靈與天父的同在與肯定;也不表示受洗後便畢業,正正就是進入信仰旅程的下一個階段:受試探。馬太福音第四章開首,聖靈引導耶穌到曠野受魔鬼試探,往後發生的事不在此詳述。但卻叫信徒知道,無論你是決志後,受洗後,獻身之後,魔鬼都會在不斷的干擾我們,叫我們專愛服侍自已,離開上帝的心意,在世間為奴。耶穌為要敗壞魔鬼的權勢,為要拯救我們,這一刻,衪再一次降卑,放下自己的需要,為我們忍受如此的試探。同樣地,當我們也有自 己所珍愛的人,所愛惜的下一代,所愛護的信仰群體,你又願意如耶穌同一心志,為愛而按捺,放下自己的欲求與衝動嗎? 耶穌由降生、受洗、受試探,為門徒洗腳…觀其一生都是一個降卑的示範,而這個降卑行為的極致就是在十架上受苦受難受死。 耶穌走過的這條路,由當時的門徒到今天的你和我都該走上,受洗不是終點,上十架才是。只祈求自己的順利不是降卑的精神,為人謹守自己、服侍別人才是。祈望各元福人在大齋期過後,活出基督,更像基督。

上帝施恩的媒介 – 陳孟德傳道

上帝藉著「聖道」施恩予教會,這被稱為「施恩的媒介」。「聖道」就是把「聖經」,「神的話」宣講,成為上帝施恩的媒介,聽者能領受及明白主的旨意。除了聽道,讀聖經及閱讀屬靈書籍,唱詩歌,信徒分享見証都能把聖道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及榮耀基督。透過聖靈工作,這些方法及工具都能成為「施恩的媒介」作我們得恩典的管道。 元福大齋期,運用了不同方法及媒介讓信徒經歷及領受基督的聖道。由聖灰日祈禱會在信徒額上塗「聖灰」十字架,作為悔改的象徵,並提醒我們「本是塵土, 仍要歸回塵土。」( 創3:19);每天閱讀靈修指引,以禱告及反省自己的過失;電影《War Room》媒體欣賞中領受人生需要對付自己生命,靠著主更新改變;在群體認罪祈禱會中,抹去膠片上所承認的過犯,可具體 地經驗罪赦(約一1:9);而上週六的晨禱會,我們以信心經驗「晨禱甘露」(morning water) ,當水噴於臉上時,喚醒了信徒對上帝的渴慕與倚靠,在清晨起來尋求上帝的重要!「求你使我清晨得聽你慈愛的聲音,因我倚靠你;求你使我知道當走的路,因我的心仰望你。」(詩143:8) 藉這些媒介具體地在不同處境中察覺上帝的臨在和看顧,當中有上帝主權和聖靈恩膏的運行,人當以信心回應上帝的施恩。 聖經中有不少記載「施恩的媒介」:摩西得上帝指示把樹丟在拉瑪的苦水中立即變甜(出5:25);保羅身上的手巾放於病人身上就得醫治(徒19:12)。舊約(王下5:1-14)乃縵求以利沙先知醫治他的大痲瘋,先知要求乃縵到約旦河裏沐浴七回,他的大痲瘋就復原。乃縵可以選擇信與不信,若他拒絕神蹟就不會發生。這些施恩媒介例如「聖灰」、「膠片」及「晨禱甘露」並沒有特別能力,只是上帝願意用平凡的工具來作祂非凡的工作。上帝作為是我們難以用理性分析理解,我們只能以信心領受蒙恩的經驗。我們確要避免陷入極端:1)視這些媒介或方法為能力的源頭而引至迷信;2)以功利主義的價值觀,錯誤理解上帝的大能和恩典。 上帝施恩的媒介把我們與耶穌基督連接在一起。禁食禱告都是上帝大有恩膏祝福的媒介「我所揀選的禁食不是要鬆開凶惡的繩,解下軛上的索,使被欺壓的得自由,折斷一切的軛嗎?」(賽58:6)。這週便是聖週的開始,鼓勵弟兄姊妹更以禁食禱告、克己省察,追求突破與主親密結連。並於週五晚7:30邀請大家參與受苦節崇拜:《與主同往各各他》,以「耶穌基督受苦之路」的敘事,體驗上主的恩情,讓聖靈激發我們回應主愛。請參加者穿著素色(黑)衣服出席,以表示一同記念受苦的主耶穌。

禁食禱告 – 古藹文傳道

禁食是大齋期中一項重要的屬靈操練。在每年的大齋期我都會選擇禁食飯餐或者禁戒一種平時喜歡吃的食物,主要目的是親近神,操練減少對食欲的渴求,體會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而是靠神的說話!亦是鍛鍊意志和決心的好方法。我從小非常「貪食」,長大後甚至有時因著滿足自己的食欲,耽誤做正經事的時間。例如讀夜校時晚上要測驗考試,寧願遲到都要先食飽才返學;或者在安靜靈修禱告時,腦海常湧現各種的食物,以致不能專心,阻礙與神溝通親密的時間。及後醒悟到不能縱容自己「貪食」,經多年的禁食操練,現在能夠控制自己對食物的渴求,不容易被「食欲」所轄制。 在聖經新舊約中常見人藉著禁食禱告、悔改、尋求神旨意,神大大彰顯祂的作為:醫治、赦免、施行拯救,使祂子民復興。「禁食」是有「使自己的靈魂謙卑下來」的意思,如大衛所說「我以禁食降卑我心」。聖經所提倡的禁食必定與禱告並行,其意義根據聖經主要可歸納以下三點: 1. 操練我們不倚賴屬世的物質,從而專心仰賴神以及體會祂話語的能力。(申8:3) 2. 是以神為中心,刻苦己心,建立心志,繼而領受能力,去克服屬靈的邪惡勢力,使人從壞習慣、屬世的壓制中得釋放。(賽58:6-7) 3. 悔改歸向神的方法之一。人透過禁食表達出誠懇,向神作持久的禱告,面對屬靈的軟弱和戰爭。(詩69:10) 我們鼓勵弟兄姊妹在大齋期的聖週(4月14至20日)一起實踐禁食禱告,各人可按信心選擇不同的形式進行:例如:放棄一日三餐,只喝清水、單吃蔬菜、只進食流質食物;或每天禁食一餐;或禁食平時喜歡的食物或飲品……等等。甚至可延伸禁戒打機、觀看電影電視、禁戒玩樂、留下時間專心靈修親近神。屬靈操練的目的最為重要,個人要清楚自己的需要,或了解自己軟弱的地方,以禁戒操練作為對付,以禁食禱告尋求突破。例如對付個人的壞習慣;認罪悔改;希望屬靈生命更新轉化;為得上帝的釋放、醫治、尋求方向和指引;祈求神的恩典化解生活問題……等等。 願聖靈帶領弟兄姊妹,透過禁食禱告經歷上帝奇妙的作為,使眾人得著主的豐盛,同樣也被主更深地得著和使用。

畫石靈修 – 陳孟德傳道

我們習慣了急速的節奏生活,很多時以理性及知識作分析及思考,更會認為「靈修」只是盡責地把聖經讀一讀,快速地把反思文章看完,有效地從文中找出一些知識、得著、提醒或是應用……等。這就做完了「靈修」!? 誠然,你或許有這樣靈修已是很好,很值得鼓勵。 然而,基督信仰的靈修重點在於與主相遇及溝通,並不是完成一個「負責任務」。今天我們能以多種方法及媒體來靈修,例如書法、園藝、運動、畫作及音樂等,目的是引導我們親近主,相遇並認識祂,更能聆聽到自己內心及與主的對話,整個人生得到啟發及昇華。 以下是畫石靈修的指引: * 安靜下來,深深的呼吸,以呼吸作靈性覺醒,手拿著石塊,從手中的觸覺感受石頭的存在。 * 然後,慢慢地開始禱告,重複的向主禱告(十次以上): 「主耶穌是房角石,我是……. 」 * 聆聽心中的迴響,可能是大齋期靈修操練中的反思及提醒,或是生命的啟發與得著,聖經中的鼓勵與引導,也可能是自從心底裏向主的立志與回應。 * 留意這說話此刻對自己的意義或影響,手握石頭,繼續讓主的話語滲透,不用理性爭辯,心中只盼望主耶穌的拯救超然地介入,專注體會基督的接納。 開始作畫時請留意: 1)作畫時無須複雜地構想,更不要以美醜對錯等作審美批判,只要放鬆心靈。 2)拿起你的畫具,以禱告的心把自己心中的感受表達出來,以手「繪」出心靈的領受,用各種顏色及形象,以至文字作畫,把領受畫在石頭上。 3)把握一閃而過的感受及思緒,專注以畫筆繪出當下心情。過程中讓豐富的意念浮現,藉此進入情感抒發的靈修境界。 4)慢慢觀察及欣賞自己的作品,也察覺繪畫時的過程與改變,再一次禱告,肯定自己向主的委身與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