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的奧秘 – 黎汝富牧師

一個荷蘭花農千里迢迢,從非洲引進一種名貴的花卉。他用心栽培了三年,名花已經培育上萬株,但商人徹底失望。因為花瓣不但越來越小了,雜色更多,完全喪失原有的高貴和雍雅的形態。這個花農不甘心,請了種植的專家教路。最後研究得出結論, 專家說:「除非你送些種子給附近鄰居,讓他們也一起種這些花。否則,你的花朵只會愈來愈小,雜色愈來愈多!」原因鄰居種的是一般花卉。當傳播花粉時就會把這些花受到沾染、混雜,所培育出來的便是滲雜的花。花農依著建議去做。結果,在第四年的春天,這些名貴的花朵開放時,真的回復了原有的光彩,既雍雅又華貴的形態!這個故事是一個生態的問題反省,它啟發我們反思教會也是一個生態的環境,教會的事工不能依賴教會裏一小撮的人去做,而需要大家齊齊做,才會興旺!否則,連那一小撮人的熱心也會被打沉。剛過去舉辦的夫妻節,大家都十分興奮,因看到嘉年華會的成功,這份成功感是自己有份,教會的事就是我的事!這心態將繼續激勵我們的熱誠和態度,將會影響沒有參與的人。就像散發出來的花粉,沾染、傳達出你沒有參與是你的損失!生命的成長好壞,全在於小組生態,小組傳達的是正面、積極和清晰的目標。 這個故事能令我們在傳福音、關顧、栽培有更積極的回應嗎? 第一.不作教會的傍觀者,不做漠不關心的人,以免影響絆倒別人。 第二.我們要設法挑旺自己,履行耶穌的命令: 「你要愛鄰人﹐ 像愛自己一樣。」沒有其他的誡命比這些更重要的了。可12:31(現代譯本) 第三.在教會委身作熱心事奉主的人。完成上帝委派我們的「大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許多基督徒都希望自己的教會復興, 教會復興關鍵在於信徒有沒有使命感和熱心事奉實踐真理,教會實踐的人生使命:我們要領人到基督的跟前, 使他成為小組的成員, 培育他在基督裏成長, 裝備他服事,在社區以生命宣教,藉此來榮耀神。若我們齊齊成為大能的子民, 一起來追求學習、傳福音、栽培品質的信徒, 總有一天看見這些高貴的基督生命, 展現在社區中, 成為榮神益人的教會! 元福的燈台更亮更光!

「想要」與「需要」 – 馮葡枝傳道

最近在推動青年牧區夢想家參與教會維修籌款的事, 用了一句說話去鼓勵他們: 「減少自己的一個『想要』, 來成就教會的一個『需要』」。是的, 在我們生活中, 太多的「想要」, 想擁有更多, 甚至超出本身的「需要」, 看雙1 1 瘋狂淘寶, 很多都是衝動消費便知一二。 這個商業的世界就是不斷挑起我們的物慾, 繼而消費, 我真的見識過青年人手中用的是三千元的耳機, 六千元的運動鞋, 究竟是否超出了「需要」? 始祖夏娃也如是, 看見分辨善惡樹的果子, 好作食物, 也悅人的眼目, 且是可喜愛的, 能使人有智慧, 就摘下果子來吃了( 創3 : 6 ) 。但始祖已明明有上帝不可吃的吩咐, 明明已擁有園中各樣的果子可以隨意吃… ( 2 : 1 6 – 1 7 ) , 為什麼呢? 就是只看見自己的「想要」,忘記上帝已供應一切「需要」。所以減少你的一個「想要」, 一個產品的升級, 一次衝動消費, 幾次賴床而要搭的士趕上班上學, 打機的「課金」… 等等, 已足以能成就教會維修的「需要」。與你的組員報名1 6 / 1 2 的「親子寵物一家親」元福維修步行籌款, 記念教會的需要, 而你的需要,就由天上的父來記念及供應。

臨在感與夫妻溝通 – 陳孟德傳道

近年流行以「臨在感」去形容全神貫注在當下進行的事情上的經驗,例如與人溝通的時候,對方好像是在聽但卻又想著別的事情。這樣會令人覺得不夠誠懇,更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沒有臨在感。更常見的例子就是夫妻共處用膳,各自都會專注使用智能手機,觀看各樣的資訊及娛樂。某一方希望分享感受與想法時,另一方卻心不在焉,彼此之間未能感受到對方的存在一樣。或甚至夫妻溝通時,也只是用即時通訊軟件發訊息,更可能同時與多人溝通。 這些類似的經驗在當今生活中,似乎是很普遍並像是很有效率,但卻是不斷蠶食人與人之間真實臨在溝通。筆者深信夫妻的溝通是極重要,在一直的牧關夫妻經驗中,有好幾次都有夫妻在傾談後與我分享:「這是我們第一次真誠並專注的溝通!」我開始更領會到夫妻溝通之間那份臨在感的重要性。基督信仰的靈修是要經驗「基督臨在」,就是我們全心全意察覺到主基督與我們同在。 婚姻是神聖的,我們邀請主基督臨在我們的婚姻之中,向對方交付自己,進入親密的婚姻關係中。主的力量使夫婦雙方一起成長及共負責任,專注夫妻溝通除了是彼此發現, 更能察覺到基督臨在兩人共融中的人生歷程。 關掉你的手機,與你深愛的伴侶一起向恩主作一個感恩的禱告:「感謝主基督臨在我們的婚姻之中。」

和而不同 – 劉愛琳助理傳道

要快快地聽, 慢慢地說, 慢慢地動怒( 雅1 : 1 9 ) 某次草地賞月大會, 有位住天台屋的婆婆說, 月亮就像一隻吸引人的西樵大餅! 同樣住天台, 但是住在藍籌屋苑的婦人就說月亮更似一個大銀! 有個不知哪裡來的青年才俊不屑一顧貴婦人, 抬頭盯著月亮說: 我看月亮像個漂亮女孩的水汪汪眼睛;美麗的姑娘說: 你說的也不對, 我看月亮就像化妝用的鏡子。 他們七嘴八舌, 各抒己見, 誰也不服誰的。這時, 坐在母親旁邊有位孩子問媽媽:究竟天上有幾個月亮呢? 不是只有一個月亮嗎? 媽媽摸了摸孩子的頭, 說: 傻孩子, 天上只有一個月亮。說罷, 孩子茫然不解, 不懈地追問下去, 那為什麼會彼此爭論呢? 媽說: 一個月亮不假, 但每個人看月亮的角度都是不同的。是的, 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 都因著成長背景、文化、經歷、性情、對事物的理解有所不同, 導致截然不同的觀點與角度。上帝很公平, 都創造我們有自己的思維、有一個腦袋, 就是人也是獨特地被造, 沒有相同, 有著上帝創造的多樣性。發表個人的看法不是錯誤, 但問題是: 為什麼結果總是令人費解, 無端把事情變得一團糟或惡化起來? 若我們堅持自己的看法或觀點, 加上否定其他人的觀點, 這個就是引起問題的原因。這也是那個老我發作, 使人狂妄自大的開始。人與人間的隔閡不是源乎這個嗎? 願我們都一邊樂於聆聽別人的觀點與看法, 一邊尋問上帝, 繼續探索下去, 世界之大, 豈止一個方法或答案呢? 縱然對方與自己的那個主張背道而馳或格格不入, 也要耐心分辨, 理解完整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