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練與敬虔 – 何景昕傳道

天氣稍稍收歛炎熱,又是行山或戶外活動的好時候,弟兄姊妹透過舉辦活動,一方面可身心得到舒暢,另一方面也可邀約親友,透過活動來初步認識教會,實是一舉兩得。 很多時有些弟兄姊妹不想參與鍛鍊身體的活動都會說這經文:「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前4:8)。其實原文沒有低貶運動操練的意思,所以和修版作出貼近原文的修改:「因操練身體有些益處;但敬虔在各方面都有益…」,若以操練身體與敬虔的操練來說,的確是有一個差異而已。 或者再用另一角度想想經文提醒我們的是什麼?好些解經家認為保羅透過經文勸勉人操練身體是有些重要,但相比永恆的生命,內在生命的操練更為重要。第二、當時希臘對運動及競技趨之若鶩,但同時受諾斯底主義影響,肉體放縱、道德敗壞,所以即使對身體有操練(禁戒慾望),是「益處還少」,因為如果不是敬虔(上帝),一切在永恆上都只是枉然。 操練身體應該不用多說,坊間可有大量方法或教練幫忙;敬虔(godliness)原文僅指人對神當守的本份,「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參傳12)。作為基督徒頭腦上是理解,卻窮一生好像難以落實追求,因為正如保羅在提後3章所說:「…那時人會專愛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毀謗,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沒有親情,抗拒和解,好說讒言,不能節制,性情兇暴,不愛良善,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好宴樂,不愛神,有敬虔的外貌,卻背棄了敬虔的實質…」 我相信總有盼望,我們只要歸回上帝,敬畏神遵行神的教導…「神的神能已把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神。」(彼後1:3),既然我們蒙召就當要相稱(參弗4:1)。趁著年尾,願大家都有反思過去,規劃未來一年為主操練。

宣教中的上帝‧國度性的教會 – 方國成牧師博士

轉眼很快就到十二月,是節日氣氛最濃厚的月份,因我們普天同慶主耶穌為我們降生。不論是否主耶穌確實的誕生日子,也值得我們為此慶祝和感恩。因為主耶穌作為一份最寶貴的禮物送給我們,祂為全人類帶來了救恩! 「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他的兒子 … … (加4:4)」 祂是節日的主角,然而卻不是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認知的事實,這是多麼可惜的事!所以;一個敬拜神的教會,一定是一個宣教的教會、國度性的教會,要將救主為我們降生的好消息宣揚開去。因為我們的神是一位宣教的神。因此;一個敬拜神的門徒,他必定是一個有宣教心志的耶穌基督的見證人,且擁有國度胸懷的服侍者。 聖經記載;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無論去到那裡,他首要做的事,築壇敬拜神。 「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蘭就在那裏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12:7)」 他無論遷到那裡去,遇上什麼艱難困苦,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仍是敬拜、感恩。因此;上帝看重亞伯拉罕的敬拜,向他三次顯現立約,將祝福萬國的呼召和應許賜給他和他的後裔,並且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當他堅守神的道,必會得勝,而且得勝有餘。 「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並且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創22:17-18)」 故此;我們教會作為亞伯拉罕屬靈的後裔;三一的上帝對教會的心意,是敬拜以至於宣教。耶穌勝過了死亡復活,祂升天前給教會最後和最重要的吩咐是要有宣教的心志、國度的胸懷 。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 教會是作為耶穌基督復活的見證人,遵行神的道,萬國因我們得福的管道。當我們專注於神所交託的使命,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會變得微小,甚至消失。因為當我們專心敬拜,神就叫我們必得著仇敵的城門,得勝而且得勝有餘。 這是一首我很喜愛的詩歌,也是一路以來的經歷,樂意和你分享: 當我轉眼仰望祢的聖潔,望見祢臉上榮美慈容,當我世俗的憂慮,所有一切都失去光彩。 當我伸出手來觸摸祢心,祢的喜樂湧進我心靈,當我世俗的憂慮,在祢榮光中得消散。 我敬拜祢,我敬拜祢,我生命之義,是要敬拜祢。 我敬拜祢,我敬拜祢,我生命之義,是要敬拜祢。

復常前信仰反思 – 古藹文傳道

疫情的陰霾似乎逐漸消退,近期也常聽到一句說話「Hong Kong is back」, 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是眾人的期盼。當我們的信仰生活也要回復正常時,鼓勵各人 先作個人檢視反思,經過疫情後生活環境的改變,在信仰上帶來什麼影響和變 化,了解從中要學習的功課,然後整理好心態,認定目標再向前進發。以下有三 點作為引介啟發大家思考: 不斷變化中的確認: 過去我們習以為常可在預計的將來帶給我們安全感和方向 感,只是疫情告訴我們突如其來的「意外」會打亂或破碎一切的計劃。正如雅各 書4:13-15提到,有人計劃到某城做買賣賺錢,但其實明天如何人無法知道。人 的生命彷似一片雲霧,出現片刻就不見了。提醒人應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 能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那事。」上帝提醒我們,祂才是生命的最終掌權者。如 何重新以「主若願意」作為思想人生的出發點,能夠面對任何患難與逼迫的困 境,放心將一切交託在生命掌權者手中,才是幫助我們建立安全穩妥的基礎。 歸屬的連結: 疫情下線上聚會將教會舊有同一空間相聚的慣性形式轉變。其間有 許多關於線上崇拜的去堂會化、去形式化的熱烈討論,討論讓人擔心的是當人們 喜愛便利投入線上崇拜,不再委身實體聚會教會生活,會容易落入個人的崇拜, 而非上帝設立聚會崇拜的心意。上帝造人將一種歸屬感放在人心裡,人心終極歸 屬只有上帝,但人歸屬一個群體活在其中也是神造人時一種身心的需要,否則神 無需為亞當創造夏娃為伴,無需呼召一個族群歸屬自己一起活出神的旨意。我們 需要從線上回歸真實的群體,繼續實踐彼此相愛建立歸屬的關係。 盼望什麼? 這幾個月領受聖餐的時候,方牧師都會帶領我們一齊宣告:「主必快 來!我願祢來!」我們清楚被提醒,信仰的終極焦點是「主必快來」,在基督再 來之前發生的任何事件,都是不斷地引導我們去檢視,究竟我們在盼望什麼?疫 情可以視為引導我們從「主必快來」的角度思考,如果我們朝向正確的方向前 進,需要在生活心態上作出怎麼樣的改變? 鼓勵大家花點時間作個人檢視或小組討論疫情帶來的信仰反思。如果復常之後我 們仍然以自我為主權中心,照樣以同一心態過著舊有的生活模式,將錯過這次疫 情對我們生命重要的啟示。

我們在天上的父 – 黃慧英傳道

《主禱文》是基督教最為人所知的禱詞,亦是信徒最熟悉的經文。有些教會更是每星期也背誦主禱文,然而我們對它的內容有幾多掌握,又或是否真的以禱文指引的方向去過信仰的生活。三世紀有一位教父- 特土良曾指出「主禱文」是整個福音的撮要,它包含了上帝的救贖計劃及人的生活期望。馬太福音六章 9 – 10「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 主禱文第一句:我們在天上的父中的「天上」、「父」及「我們」都是重要的詞彙。「天上」是指上帝的寶座,以及清楚給我們知道上帝的所在其實是無所不在。而它同時代表「權柄」的所在並帶有一種「超越性」的觀念,即是「比我們更高」的理念。「父」其實是新約耶穌時代先出現的理念,今天我們禱告會稱呼「父上帝」或者是「天上的爸爸」但在猶太教並不是一個普遍的理念。猶太人認為稱上帝為父是對永恆的耶和華不尊,因為在舊約中耶和華是以色列人一個國家及民族的上帝。而「父」的含義是通過耶穌道成肉身,人同上帝的關係發生了變化,由一直高高在上的上帝與被罪纏累的罪人之間的關係,改變成人與上帝好像家中父親與兒子的關係。然而我們要知道這份改變並沒有廢去上帝聖潔及尊貴的身份只是加多了一個身份。通過耶穌「人」也「擁有」上帝,且擁祂為「天上的父」,一切都是我們作為罪人的恩典。 「我們」是指全世界的人在內但同時亦是耶穌教導門徒或是今日面對不同處境的我們,在不安的世界要成為光與鹽的首要是必須先轉向我們在「天上的父」,是一種「呼求」、以及「信心的仰望」。 但願有更多人認識福音並與我們一同呼求「我們在天上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