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與界限 – 古藹文傳道

有則故事,一天老師在黑板畫上一個圓圈,問在坐的學生:「你們看見什麼?」有一位喜歡英文的同學回答說:我看見一個英文「O」字。另一位喜歡數學的同學回答說:「我看見一個數目「0」字。一位喜歡中文的同學說;「我看見一個句號「。」一位喜歡化學的同學說:「我看見一個代表氧的化學元素「O」字。另外一位喜歡天文地理的同學回答說:「我看見一個代表溫度「。」的符號。 最後老師說:「這是一個中心也是一個界限」。想表達人普遍以自我為中心,活在自己的界限中,從個人的立場講主張,論觀點,談看法。 又會因應個人喜好、價值觀、成長背景、學歷、人生經驗有別,而有不同的表達。要注意的是大家所表達只是事實的部分,並不是全部,在界限以外還有無數的可能,沒有人掌握全部真理。 假如大家各執己見,讓自我中心無限放大,意圖僭越別人的界限,容易做成衝突破壞彼此之間關係,大家再沒有任何空間可以對話。但是如果大家願意放下自己,嘗試謙卑聆聽尊重別人的看法,或許大家並無任何共鳴產生,但是至少知道任何事可從不同角度理解,並非局限在個人的界限中。 教會著重群體生活的地方,縱然有弟兄姊妹與自己立場不一致,如何可以和而不同和睦共處? 首先可以反思我們在教會相聚的原因,是因為主耶穌的愛招聚我們走在一起。耶穌吩咐我們彼此相愛,然而我們是否可以因為意見不同而排斥主內肢體彼此相恨呢? 當我們恨弟兄姊妹的時候又如何可以愛主耶穌呢?所以我們要時刻緊記一切意見立場都不可以凌駕主耶穌的吩咐。願我們將自我中心轉向主耶穌,以祂為中心,以祂的教導為界限。只有順服主耶穌,我們的自我主義可以受到控制和阻止,只有在主耶穌的愛裡,才能夠尊重和兼容不同的意見,建立合一而多元的信仰群體。 在信仰中不是說不能有個人立場,只是當我們堅守某一個立場的時候,這立場不一定是最終極的真理, 我們應該讓自己的立場可以持續發展,採取開放式的態度以至可以邁向更大成功可能。

社會運動對我們靈性的影響 – 黎汝富牧師

由逃犯條例修定引發社會的運動已經持續三個多月。這個所謂「送中條例」觸動了香港的神經,港人對社會的言論自由、法治精神、立法會的監察失衡、政府是否擁有高度自主?都存在很大的憂慮。大部份的港人都希望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不變形不走樣得到落實。這樣複雜的社會問題,帶來很大的撕裂和矛盾,最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香港政府,在處理和回應上卻乏善可陳。一切不似預期,社會規範失調,不論是運用公權力執法的警察或抗爭的示威者。還有是非顛倒、真假難辨的謊言及挑釁言論,在電視和媒體看到的畫面,都令人情緒波動,長時間找不到出路,會使人感到憤怒、悲痛與無助。 香港社會正面臨大時代轉折,我們有幸還是不幸呢?有人說人生的旅程中必經“成長陣痛”!那麼經歷“成長陣痛”絕對是有幸的體驗吧。話雖如此,若一個人經過“成長陣痛”卻不能令他走出迷思,令他人格成長、心志成熟、品格高尚、建立道德……那就白過了。基督徒在靈性的成長道路上,要識別出我們面對社會運動的回應行為,這些行為和掙扎對我們有何幫助: 1. 檢視對付個人的罪性和品行,待人處事的態度負面的:憤恨、兇惡、辱罵、苦毒、邪惡、低賤言語、攻擊、破壞、傷人……的意念呢? 2. 聖經真理的遵行和堅持正面的:行公義、好憐憫、愛人如己、先知角色、動機的純正、入世而超世人生觀(客旅)、為主而活地愛神、傳福音……等,基督徒的形象有沒有走樣?變形? 3. 有沒有同行者?有沒有對手?我們要意識到生命需要遇上對手,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在靈性成長的道路上,所有遇到過的人在我們生命中都會有某些意義。我們會被激勵行善,還是偏執行惡呢? 4. 當你遇到改變時機,正是傷害、矛盾、掙扎、感到悲傷、難受是很自然的。在此重要時刻,在人的心裏魯莽地想回到「老我」的安舒區。但,不容心靈軟弱,要積極向上,找緊你高尚的價值、既定訂的 人生目標、不能放下做人的宗旨,一點不讓,一點也不退的堅持下去!人生靈性的指標在哪裏? 5. 在提升靈性的道路上,不段斷處理成長的煩惱,關鍵是接受情緒、事件的流動如同生活一般,面對自己的心性,祈求恩典而不是與之作對,以求達到順服主。我們面對一般的煩惱有: (1) 失去朋友 (2) 家庭的誤解 (3) 職業的轉換 (4) 被社會嘲笑和奚落 (5) 孤獨

親近主耶穌 – 古藹文傳道

「三個月來,每次看到電視或報章的新聞,心情總是悶悶不樂鬱結難消」,這是你現在的處境狀況嗎?如果是的話,不如讓自己停一停,就近主耶穌的跟前來,聆聽詩歌敬拜讚美,閱讀上帝的話語專心禱告,主耶穌的平安必會充滿你。 音樂本身有舒緩情緒,減輕精神壓力的療效。如果配合敬拜讚美,療效的作用更大,因為敬拜讚美的音樂能夠引領我們遇見生命的主,傳達從主耶穌而來的言語或非言語的訊息。當我們敬拜讚美的時候,專注力要集中在主耶穌身上,將一切心裡愁煩向主耶穌傾訴,直到心靈可以安穩下來,並且能夠騰出空間感受主耶穌的臨在,讓主的靈在心中自由運行,進行觸摸安慰、釋放醫治的工作。 此外,也可以透過讀經祈禱讓上帝話語進入心裡,上帝的話語是活潑的,滿有能力和功效的。在詩篇十九篇提到:「耶和華的律法全備,使人甦醒;耶和華的法度確定,使愚蒙人有智慧。耶和華的訓詞正直,使人心快活;耶和華的命令清潔,使人眼目明亮。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能夠遵守耶和華的律法有極大的賞賜。」在希伯來書四章提到,上帝的話語能夠剖開和辦明人的心思意念。我們接收世界很多資訊,有時實在難以分辦好壞與真假,唯有認識和明白上帝話語,藉著禱告祈求聖靈幫助我們行事為人體貼上帝的心意,一切作為要以榮神益人為目標。 我們的生活要面對不同的挑戰:社會環境不斷改變,工作壓力不斷增加,人際關係愈來愈複雜。過往我有段時間曾經歷情緒波動的程度連上班的動力都沒有,當時 未有看情緒醫生的需要,我選擇整天留在家裡單單敬拜讚美, 讀經祈禱親近主耶穌。經過一段時間的操練,一個情緒自我復原的機制慢慢培養形成。每當我感到心 情到達低點時,便知道是時候去親近主耶穌。過程中不斷進深的認識了解自己,同時與主耶穌建立親密的關係,生命不斷被建造,慢慢剛強健壯起來。 弟兄姊妹,主耶穌正等候著你,去到主耶穌的跟前來單單親近主,主耶穌的平安必充滿你!

搭沉船!- 黎汝富牧師

腓3:19-20他們的結局就是沉淪;他們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們以自己的羞辱為榮耀,專以地上的事為念。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並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穌基督從天上降臨。 有一部電影描述機械人,這些機械人有學習的能力,它全受到身邊的事物和人物所影響和調較,有被造成工廠裏的工人;有被造成社會替代各樣工種的人;最後發展的智能機械人取代一般的生育的下一代人,這些取代真人的機械人是有情感智能,外表與個性幾乎與平凡男孩無異。電影結果發現它是不能取代真正的人。 我們自出生就不斷學習而成長,任何人都受到身邊的事物和人物所影響,社會不斷調校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和做事的態度。我相信今日的青年不像機械人被指使去做事。長大就有獨立的情感意志,我們的智能會思考價值、意義,青年人會期望報效國家,期望自己的國家自由社會,和平博愛、尊重人權、施法獨立…等。我們生於這個時代香港正處於轉角的時間,有些東西在退色、腐爛,有些要忍耐接受,雖然許多的事情都不是理想之內,感覺好像雞蛋面對高牆,真使人無奈氣餒?不,雖然世界不給我們出路,但上帝可以。 世界是撒旦掌權的系統,牠不會給我們良好的感覺,也往往誤導我們擄掠我們成為他們的奴隸,成為國家機器。所以,林前 16:13「你們務要警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試想,在這世界不斷敗壞之際,上帝的國度(教會)不斷進行,祂是我們一直忽略不去探索認識的領域。 我年青時做了許多錯事,甚至欺凌別人,我覺得沒有問題自己開心就可以。我本來可以成為社會上的破壞份子,感謝主祂的國度阻止了我!讓我認識耶穌改變了我的思想和心態,在神的國度裏,感召我憐憫我使我成為祂的僕人,以我微小的力量,一生之中都可以影響一千幾百人。上帝的國度滿有大能力,不單能改變人的命運,更能改變一個充滿罪惡的國家,例如:烏干達。 如果世界是一隻不斷沉淪的船,我們為何還要期望它帶給我們希望呢?不如乘救生船離開吧!因我們的指望不在世上,乃在乎上帝並祂的國度。放下世界,來!參與天國的福音運動,改變生命就能改變世界!你可有想過報效上帝的國度呢?那裏可擁有永恒的基業,不朽的意義,永恒的價值,永久的歡愉和群體!

還看下一代 – 古藹文傳道

「還看下一代」是楊牧谷牧師在1995年寫給自己兒女(80後)的一本書,初版在2010年面世。書名的意思是以積極等待的心,迎接下一代登上領導地位時,所帶來比上一代更精彩的世界。雖然本書由寫作到現在已超過二十多年時間,但是內容絕對適合現今的年青人及希望了解和關心下一代的成年人閱讀。本書對我有以下的提醒想跟大家分享。 我們對年青人的形象容易受傳媒的以偏概全,嘩眾取寵的報導影響。媒體基於新聞價值市場導向因素,會用較多的篇幅去為年青一代加上負面標籤。例如年青人常被形容為不願捱、怕蝕底、自私、脆弱、沉迷打機、EQ低不能接受壓力、無人生目標等等,影響讀者不自覺地對年青人形成的偏差印象,以為今日的年青人都是這樣。因這偏差印象造成預期心理,成年人對年青人不會寄予厚望,而年青人因為被標籤被看低,做事會採取得過且過的態度。 到底我們明白年青人有幾多呢?為了對年青人有更多的了解,我們必須投放時間認真聆聽他們心聲,嘗試從他們角度來了解他們,要破除一切主觀的標籤及少作批評,對年青人來說被聆聽,有人願意接納包容自己是非常重要。最好不時留意一些學者對時下年青人的科學研究和分析,幫助我們以正面和客觀掌握年青人的心態和想法。一些西方對「網絡世代」的研究指出,他們的特性是生活在網上、愛自由、不喜歡被灌輸資訊,愛自行探索知識、喜歡協作分享、樂於參與、熱愛創新、追求獨特生活品味和媒體使用多面化。他們會成為職場、市場、教育及政治改革的推動者。1 末世一向給人一種世界末日悲觀的感覺,但是楊牧師用燉湯來比喻年青人在末世的盼望。燉湯越接近完成時,內裡是沸騰不息,外面是香味四溢,燉湯的完成好比天國在地的降臨,耶穌救世計劃的成就,下一代比上一代更接近成就的時刻,這是什麼事情都可以發生的時代,主耶穌需要更多人來完成最後的工程(主耶穌聘葡萄園園丁的比喻 太20:1-10),祂會有非凡的呼召,也有非凡的恩賜。這是從末世的角度來看下一代所帶來的盼望。 既知道主耶穌對下一代要行大事,作為肉身的或者屬靈的父母有管家的責任,將主耶穌所託付的兒女好好照顧和培育。受托的目的就是將兒女的優質引帶出來,相信「上帝產品,必屬佳品」,給時間他們成長,要相信下一代的世界不是我們世界的翻版,他們的世界會比我們的更精彩,我們可以幫助他們開創自己的新世界。盼望作為上一代的以積極等待的心迎接下一代所創建的世界。 1 Don Tapscott,Grown Up Digital: How the Net Generation is Changing Your World,McGraw-Hill Education – Europe,2008。

傳福音你不能錯過 – 黎汝富牧師

今天活著的人,都有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有人認為自由最重要,有人花一生追求財富、知識,有人得生活安定就可以足夠,有人話活得有意義才有價值…等等。實在大家的價值觀分歧都很大,差距也很遠。人離開上帝價值就變得很自我,很個人化。未認識耶穌的人,答案是沒有肯定的。 對於基督問我們存在的價值?答案就自然以上帝為人設立的目標:「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14:8)人生存的價值是為主而活。 如何為主而活呢?聖經指出我們是被選召當祭司:「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 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所以,我們事奉主,成為人與神中間的祭司職份,是上帝的心意。祭司是做什麼工作? 根據聖經舊約祭司作為神和人的中保:為神的子民獻贖罪祭、感恩祭、代禱、服侍聖殿的運作等等。獻祭:祭司們負責搬柴、扇火、料理牲畜、清潔、把牲口宰殺切肉、運送等等。整個獻祭過程需要不少的祭司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雖然有些是很粗重的工作,但祭司在神的心中是一樣尊貴的職份。同樣元福是神的聖殿,我們一起宣揚基督,每週把不少的人 帶到教會親近上帝。這祭司工作把本來受詛咒的生命,運用福音大能使生命接駁永生,這是最有價值的工作。看見人生命的改變,這些成果都歸功於每一個熱心的弟兄姊妹,因你們盡了祭司職份,將上帝交於你身邊的人帶到主前,將來必得上帝的賞賜。我們擁有一群充滿熱誠事奉上帝的群體,並且是永恒事奉,真是難能可貴。傳福音的教會是上帝所喜悅的人。 我們需要更多的信徒來參與傳福音的工作,今年下半年是傳福音的季節,有機會為神獻上力量的時間,與小組眾人齊心宣揚傳 福音、建立教會。你是不能錯過的!

五旬宗信仰 – 聖靈充滿「說方言」 – 古藹文傳道

五旬宗信仰相信聖靈充滿是繼救恩之後另一個可以經歷的第二重恩典。救恩的目的在於屬靈生命的重生,而聖靈充滿的目的在於更有效的事奉,更有能力為主作見證,有助生命更新改變,活像基督的樣式。而說方言是聖靈充滿的外在證據與表徵。 「方言」原文是「舌頭」,說方言就是舌頭擺動發出的聲音,呂振中譯本翻為「捲舌頭說話」。按保羅的教導和實踐的原則,方言是對上帝說而不是對人說的話,在聖靈裡講說各樣的奧秘(林前14:2)。說方言是恩賜的一種,可以造就自己,如果配合翻方言的恩賜就可以造就教會建立生命。保羅強調在聚會中如果沒有翻方言就不要說方言,只適合個人私下與神交通,不宜在聚會中公開發表,以免有不通方言或是不信的人進來,誤以為說方言的人瘋了(林前14:23) 。 根據保羅看法「說方言是造就自己」(林前14:4),是用作一種個人私下禱告操練親近神的方法(林前14:14-15)。保羅教導我們用靈禱告,也用悟性禱告。用靈禱告,就是用方言禱告;用悟性禱告,就是用理性以人懂得的語言禱告。用方言禱告自己雖然不懂,但是我們藉聖靈和上帝相通、團契,不只以理性的層次與祂相通,也以我們情感和深層的潛意識和祂相通。例如當我們有害怕、憂慮、不安或者有各樣情感、需求、想望潛藏在我們心靈裡面,我們不知道當怎樣用悟性禱告的時侯,可以靠著聖靈用方言禱告,將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受在上帝面前傾倒釋放出來。聖靈會光照我們心靈深處,進行更新變化的工作,讓我們對自己心靈,對屬靈的事情更加敏銳,與上帝的關係拉近,會渴慕親近上帝。 今日有很多五旬宗的教會不一定會鼓勵信徒經驗聖靈充滿「說方言」或以方言禱告,而元福仍然保存持守這個信仰傳統,是因為我們見證到上帝透過聖靈充滿「說方言」或者透過方言禱告讓信徒生命得激勵得能力去傳福音作見證,生命更新改變。假如未經驗聖靈充滿「說方言」的弟兄姊妹,鼓勵你6月5日晚參加聖靈降臨節特會,一齊經驗和見證聖靈充滿的確據。

電影《奇蹟的突破》觀後感 – 黎汝富牧師

故事是由真人真事改編拍攝而成,主角是一個青少年名叫約翰,他是一個被父母遺棄的孤兒,被一對宣教士收養。雖然養父母都很愛他,但他並不覺得如此。 女主角是宣教士的太太,也是約翰的母親,她是個很熱心事奉,對信仰很有要求的人,她較為自我對新來的年青傳道人的做事作風很不滿,也不認同他的傳教方式。丈夫是一個平和的人,對養子的教養與妻子各走異途。 一天約翰和友人到剛結了冰的湖上玩耍,冰面破裂丟進水裏去,並沉下湖底,救援人員在冰湖搜救,最後搜救人員把他救上來,但他在水裏遇溺已超過17分鐘,送到醫院經搶救45分鐘,返魂無術醫生唯有向其家人宣佈他的死訊。母親聽到死訊在屍體傍邊痛哭禱告,怎料奇蹟地約翰恢復心跳過來,但在昏迷狀況,醫護人員也十分振奮,那實在是一個神蹟,但並不樂觀,評估約翰身體狀況並不好,再者在水中缺養的時間太久,他的腦部受損,醫生認為撐不了一二天就要死。 在美國一些小社區人口不多,大家都有可能認識,加上新聞有報道。許多同學、朋友、鄰居和一些有心人士到醫院探望慰問,母親接受不了約翰將會死的訊息,也抗拒來訪的人把她看為將失去兒子的可憐蟲,她指責這些人。丈夫接受不了太太以不禮貌態度對待人而彼此衝突,丈夫和一般人都接受醫生對約翰的評估,內心已準備好讓約翰離去。可是太太堅持約翰要為生存而掙扎,在這艱難時刻得到傳道人的支持,化解了內心對他的不滿。但她在仰望上帝醫治約翰感到孤單、乏力。最後她向神禱告,她願意把約翰交於神的手,放下自己的執著和醫治的要求,她準備好讓約翰離去。就在這時候她發現窗外站滿全鎮的人在支持她,他們來到醫院,手持著燭光,為約翰禱告。 第二天她要求醫生停止用藥,不再用呼吸機,讓約翰甦醒自然離去。怎料奇蹟有突破,約翰竟然復甦後痊癒,醫生不能相信這奇蹟發生。 電影到最後大團圓結局,片中的衝突和矛盾全被化解。女主角接納新來的傳道人,彼此建立了信任。她的自我被打破,體會鎮中的人對她的支持和愛,也接納丈夫的心情和感受。約翰最終明白有許多的人愛著他,著緊他的生命。本來沒有信仰的搜救人員認識上帝的真實。全鎮的人在這件事上都領會上帝的真實,信心加增。 這套電影表達了基督徒在信望愛真理的實踐意義。信心不是自我的,自我的信心無人了解,有走上孤單路。信心祈求不是主宰上帝,人要放手交付神。信心也不是拒絕別人的感受、知識;信心是要堅持,但要有體諒和接納,信心是接納別人的軟弱和自己的限制,信心是以愛為目的,望上帝愛的臨到,愛把人團結起來,把事情變得美麗,把結局變得感人。

媽媽的學習 – 黎陳秀英師母

媽媽的偉大和無私的愛,相信無人會反對,同樣媽媽也是一位育兒專家,今天讓我分享媽媽愛與教與您們共勉! 1. 培養獨立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敗和失誤。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大人應放手讓孩子在他生活的小範圍內自理,讓他失敗,碰釘子,這樣孩子就會從失敗中記取教訓而成長起來。如果從小,一切都由父母包辦,孩子感到一切都可以依賴父母,意志薄弱,很容易放棄! 2. 尊重獨特(神創造人每一位都有特別的能力)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華和長處,切勿將孩子和別家孩子比較,欣賞和肯定孩子的優點和能力,建立他們的自信,幫助發揮他們獨特的才華。父母要因才施教。 3. 學習放手 在你家中任何一處角落上演,為人父母者不自覺就會脫口而出「不要碰,這個危險,媽媽來。」「怎麼這麼慢,我幫弄。」…..曉得放手的媽媽是會幫助小朋友解決自己的困難,並且提升他們的自信,建立他們讓他們建立自信,日後遇到困難,也能堅強面對。放手給兒女自己解決問題,是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也是提升他們的勇氣和堅強的性格。 4, 以身作則(成為兒女的榜樣) 有一次在一個地鐵的車廂裡,有一個小孩衝入人群想找位坐,但人太多,給人要了,媽媽見他找不到座位,大聲喝駡:(叫左你快D,行頭執書,慘過敗家,真是無鬼用!)我們的一舉一動也是我們孩子學習的榜樣,所以父母要言行一致,切勿講一套做一套。您希望他有禮貌和尊重別人,您平日的生活態度,就要做給他看。 5. 建立信靠天父 一個有美好信心的母親,會影響她的孩子,讓兒女們能承接偉大的信仰,成為他們一生的幫助,使他們活出喜樂、盼望、健康的生命。作為基督徒的父母,我們切實將小朋友從小認識有位創天造地的主,教導他明白真理和公義,免得他自高自大,追求世界的價值觀,讓他了解永恆的存在和價值,不是自私自利,能跟隨上帝的真理和仁義,活出美善的人生! 母親的偉大,使人都認為:母親就是上帝愛的化身,是祂從天上派下來作每個孩子的守護天使。每天盡心盡力,令人敬佩!祝福天下媽媽健康愉快。

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 – 何景昕神學生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六8) 上帝已指示世人可以蒙祂所得的喜悅途徑,祂向『我們』所要的是甚麼呢?這是上帝給予我們的『責任』—『對事對人要行公義、愛憐憫,存謙虛,與上帝同行』。然而是不是所有世人都願意跟隨這個『問責』?除了非信者是不會與上帝同行的人,前三項的要求和責任相信是要做到的。可是現世代每況愈下,自我主義被不合理的高舉,人對承擔責任也越來越薄弱及模糊,或許在個人影響性可能還小,但在於學校、工作以及社會各群體,問責顯然是需要的。 問責(Accountability)是道德、政治治理學及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名詞,『問』是對人及己的一種承擔、負責;『責』是自己在道德、人倫關係、行為或所涉及的工作、學業和活動等達到的標準。這不是一種束縛,而是一種體現自主性,不致偏好擁有權利而忽略責任。好些香港人對於這詞有點反感,可能源於政府推行問責制至今,從沒有在任何失職事件上起作用而失了信心;也或許感受於字眼上的壓力。事實上,責任是會給予人有壓力,但正面來說這股壓力令人趨向謹慎及有承擔感。 早前某藝人在婚姻上的不忠事件,筆者不是一個『花生友』,對於事件發展絕無興趣,但借用此事件作出一個反思,這件事的 『責』是什麼?是個人性格、道德操守問題?是夫婦、情侶本身關係上有裂痕?是風氣?是潮流?還是更多背後值得每個人反思的地方?這絕不是單一事件,我們是不是對問責已麻木不仁?當我們常指責年青人沒有責任感、沒有禮貌、不守時等等,作為長輩及父母有沒有對自己先來問責?或是當我們鼓勵弟兄姊妹努力行在真理上,活出基督的生命時,作為教會的領袖又有沒有問責自己,作好榜樣? 社會能否有更好的問責文化,筆者不妄下定論,但作為教會的信徒,若真的與上帝同行,那麼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實 是不難的。然而是社會影響教會,還是教會可以影響我們的社會,你、我都有一『票』生命力去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