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更新・送舊迎新 – 劉愛琳姑娘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2) 雖說爆竹一聲除舊歲,但似乎最近接觸的人們中,心靈卻沒有多大改變,仍帶著去年的煩瑣世務、充滿張力的人際關係、糟糕的心情來渡過「5,4,3,2,1~新年快樂喔~」臉上是笑的,心裡是苦的;新年不能講橙(慘),只可以講桔(吉);就是小朋友打爛東西,都只能說句「落地開花,富貴榮華⋯⋯」去緩和氣氛,免傷和氣。人們只能接受「吉利」的事情發生,負面的感受或句子則不能出口,人們往往忽略及抑壓了很多感受,未能在適當的時、地來分享。家中的年糕可以待「發霉」才叫「發起來」,但心靈的霉則不可再待在那裡發臭啊! 可知道讓心靈發霉的後果嗎?醫學文獻《刺針》發表香港大學醫學院團隊的大型研究,推算去年九至十一月數字,成人當中有240萬人有抑鬱症狀,200萬人有創傷後壓力症症狀,五分一人疑似患有抑鬱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同日,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黃仁龍形容,現時精神健康服務的需求,如地震後的海嘯。 我們年復年,日復日,堆積如山的感受,陰霾滿佈,該如何處理呢?若您心裡面堆滿了很多恐懼、憂慮、心靈裡像雜草叢生,仍是迷霧一片,是時候來到上主跟前安靜,更新一下內心境況,以致我們的心被聖靈蛻變。然後,可以對上主說聲:「謝謝祢!祢讓我找回了真正的自己!我知道該如何活出2020!」 最近有一篇文章對我有很重要的提醒:「磨滅一個人是很容易的,就是叫他們每天不斷重複做一件事情。」說實的,那人只是活了1天而矣,其餘的364天都是重複去嵌入這個世界的模式,這是可悲的事!莫說活出主的旨意,更非為自己的召命而活,而是為世界而生存。但若那人每天都不斷被上主更新改變,活出主創造其原意及樣式,那就是活在豐盛的365天裏!當這個世界告訴我們只有跟這個程式才能生存下去,不如我們靜下來,作一個全面檢視,看看在主裡有否另一個活得更有意義、活得更豐盛及精采的方案好嗎?

所信的,理解嗎? 理解的,成長嗎? – 陳孟德傳道

香港教會群體常有兩個極端,一種是把頭腦知識與學習等同於信仰的程度,可以不斷上課學習新知識,研究聖經卻沒有生命轉化及成長。另外一個極端就是重視經驗,不斷滿足沒有極限的感受,享受主觀經驗卻忘記了上帝是誰。這兩種極端不自覺地成為二元對立的「黨」,雙方在有意無意之間彼此批判,互相「提醒」。誠然,卻反映兩種極端群體自身的缺乏與自我投射。在靈修禱告過程中,我們需要自我省察,留意自己的偏向。 作為基督門徒:耶穌基督的跟隨者,就必須認清自己所信的是什麼,認信的內容就是教義。基督徒也應按他自己所信的,以意志作出委身的回應,有具體行動及改變。「信仰」是包含人的感情、理智與意志,有理解也有成長,彼此之間缺一不可! 這樣,元福群體需要什麼?如有信仰知識的,要檢視自己的實踐情況,想想自己的信仰生活及與主相遇的經驗,你有何感受?有何回應及提醒。決志信主前後的改變與成長?會否快答:沒有什麼感受。 是否自沒有碰觸到自己的感受呢?還是不斷的用頭腦與知識批判思考?還是根本沒有時間靜下來禱告靈修? 相對有很屬靈經驗的,大家清楚自己所信的是什麼嗎?還是建立了一套自己認為對的教義? 缺乏知識與思考,一不小心很容易墮入以偏概全,主觀判斷的危機。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大部份學員都誤以為「三位一體」中的聖父比聖子及聖靈高級,這可能是從小在父權社會中成長的概念,卻正影響了我們的神學理解。 在元福的信仰教導以《使徒信經》為認信,在浸禮前的《104信仰要道班》作為基督信仰的核心教導,在受浸前考問信德時表示確實的認信。鼓勵信徒們能夠積極學習並且成長,新一年希望在日後的文章中與大家繼續擴闊思考一些基礎的神學理解,並委身實踐。 1 「三位一體」中的聖父、聖子及聖靈,同尊同榮同等。 2 神學:信仰尋求理解。

與主同行2020 – 范麗琴傳道

以便以謝即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的意思。(撒母耳記上7:12 ) 隨著2019年修訂風波引發的社會衝突、地鐵時常提早收車、社會氣氛低迷;香港樓市成交波動、旅遊及餐飲業進入寒冬、中美貿易戰困局、氣候變化引致燒了幾個月的澳洲山火等不同的問題下,我們踏入似乎沒有盼望的新年。 很多時候,當我們遇到困難艱辛,或者受擔憂掛慮所壓迫,好似一個緊緊的金剛圈,把我們勒住。我們很容易便會退縮、放棄、抱怨或指責,並失去了一切的平安,跌入消極灰心的深海裡。「恐懼」一直嘲笑那一顆信靠的心,讓信靠的心也漸漸的疑惑說:「到底我們在天上有沒有一位看見這一切的上帝呢?祂究竟在做甚麼?」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以為的聰慧是無法解釋或指引自己的生命。相反,奇妙的上帝,滿有智慧、憐憫和恩慈,必能並必會引導我們。現在所經歷的,雖然痛苦,我們仍須專心倚靠上帝,忍耐等候。唯有我們在事情過去後,再重新回顧反省,我們才能恍然大悟,即使當時候是如何心力交瘁,沒有看到上帝的手,事實卻是:上帝一直不離不棄,默默相伴,支撐著我們在黑暗中前進和過渡! 唯有帶著感恩的心回望並思想過去的時候,我們便能明白到,患難並不是用來阻隔,乃是用來使我們更靠近主,並讓我們深深體會愛我們的上帝,是如何抱緊我們在祂的膀臂之中,如何保守我們免受如此多的惡者、災難、危險的攻擊,我們就當發出讚美上帝的聲音,感謝祂的恩典慈愛時常相佑,祂的作為是遠遠超過我們的觀念和認知所能理解的。讓我們來享受上帝樂意賜給我們的亮光和安慰,讓我們尋求祂、仰望祂。振起精神來! 願你踏入2020年,充滿著那份信心、勇敢和堅持仰望上帝,看見那看不見的上帝與你同行,經歷豐盛精彩的一年,上帝是要幫助你和我,以便以謝!!

378 – 陳健威牧師

378代表甚麼?它不是759或360的商店數字,也不是甚麼幸運號碼。378與另一個數字有關聯 – 540,而540是元福的一個重要數字,究竟元福與540有何關係? 每星期大家回到教會,都佔用了540其中一個位置。540是教會禮堂內的整體座位數字,378由這個算式而來 : 540 X 70% = 378,為何要有這個計算?讓我先介紹教會增長的理論。 教會增長是上世紀關於教會發展或大使命實踐的一個學說理論,在神學院課程內,屬於實用神學的一類課程。教會增長由美國一位曾於印度宣教的學者北美馬蓋文(Donald McGavran)建構及推動的一個宣教運動。簡單來說,是一個關於普世大使命實踐的一場福音運動。八十年代中,不少從北美升學回流香港的牧者,引入了這個運動,日後對香港教會產生具大影響力。現在不少細胞小組教會模式(Cell Church Model)、巨型教會(Mega-Church Model),其實源於這場教會運動。 教會增長理論其中一個關注點:教會怎樣增長?當教會崇拜人數愈來愈多人參與時,傳統教會也會按欠缺座位來增多崇拜堂數,以應付座位不足的問題,但是教會增長理論提出,不是等到教會座位不足時,才增加崇拜堂數,而是定下一個界線,再加上其他推動,激發弟兄姊妹傳福音動力,讓更多人歸入基督。 這個界線就是當教會崇拜平均參與達到七成之時,教會就應該籌劃增加崇拜堂數,以推動教會增長。元福於主日何時增多一堂崇拜?當崇拜出席達到平均378人(以三個月平均計算),就是設立兩堂崇拜的最佳時間。

難感恩?試試這個吧! – 陳孟德傳道

活在日常繁忙與壓力中,對身邊的事視而不見,匆匆而過,對各種的聲音,甚或是自己內心,也是聽而不聞。 近日與弟兄姊妹去大自然減壓,仰望主,共禱告。我更鼓勵弟兄姊妹每天彼此分享三件感恩的事情,他們卻想不到為何而感恩。我發現原來我們容易習慣了分享當下困難,聚焦自己的損失,卻沒有紀念到自己還有的。 靠近大自然,可以幫助我們打開五感,使外在環境與自己有一份連繫,這份覺醒可以豐富我們感恩的操練。 五感的例子如下: 視覺:這個比較容易,當在大自然中很容易被美麗的環境所吸引,享受在其中。以好奇及探索的精神去凝望及專注在其中。 聽覺:在大自然之中能夠聽到風、樹葉、雀鳥、或是海浪的拍岸聲……聲音彼此和應,由遠至近,也可以聽到自己的呼吸聲及腳步聲。 觸覺:在行走時,能夠感受腳踏實地的感覺,微風輕輕吹送加上陽光的照耀,肌膚能夠感受到什麼?日常都忽略了這些觸感。更可以透過雙手直接觸摸,感受花草樹木或是石頭泥土帶給你不同的感覺。 嗅覺:如果不是安靜下來,除了很濃烈的氣味,一般人都不會察覺到氣味的變化。嘗試深呼吸,我們可以嗅到青草及樹木氣味,花中帶來的香氣或是海洋的味道。 味覺:平時我們因口乾而飲水,在大自然中嘗試慢慢享受每一口喝下的清水,用舌頭感受他的味道。事實上,能夠喝上一口清潔的食水,是從主而來的恩典。 讓大自然喚醒自己的五感,也喚醒自己的心靈,以感恩的心,與主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