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牧靈修會中,各同工隨機選抽一節經文,默想後分享並彼此禱告。 我抽中了《腓立比書》(1:12)⋯⋯⋯ 「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 我一直凝視着「興旺」的這兩字,心中有說不出的忐忑。回想過去這幾個月香港人的遭遇,一幕幕的情景只能化作禱告,呈獻給主,問:「主啊!怎樣使你的福音興旺呢?」 再重複用心閱讀這節經文,「遭遇」這兩字成了從主而來的安慰。是的,今天我們所遭遇的就是要造就教會,讓耶穌基督的福音更興旺! 提到《腓立比書》,或許你立刻會聯想到在主裏要常常喜樂!(4:4)在現今的處境中,我們如何喜樂呢?在每天的遭遇裏,怎樣呈現出興旺? 談到喜樂與興旺,我們或許會想到祈求生活安穩,事事順利,禱告把一切的苦難及災禍都離我們而去⋯⋯一切回復平靜!?! 很可惜!我們卻忘記了保羅寫《腓立比書》時,正是他身在監獄中寫的信件。保羅要傳耶穌基督的福音,卻要面對審訊與逼迫,加上教會內領袖關係不和,分黨結派,彼此攻擊,並針對及詆毁保羅的聲譽。 試想想,今天你的遭遇是喜樂嗎?是興旺嗎?但保羅所提醒的秘訣,是要靠主常常喜樂。不是因為我們所面對的順境而樂,而是決意相信在人生每個遭遇中,都能夠活現出從主而來的盼望及生命力。 這樣你就能經驗福音在你生命中的興旺。
Month: October 2019
愛與恨 – 馮葡枝傳道
有一個比喻是這樣說的:當你所珍愛的兒子不幸患上癌症,你所恨惡的不是你的兒子,而是在你兒子身體內的癌細胞,恨不得都把它們趕出你兒子的身體,不再侵擾損害兒子的健康。天父看我們都是一樣,衪十分珍愛我們,但十分恨惡罪;換句話說,衪恨惡罪,但愛每一個罪人,也就是你和我。所以上帝的愛顯明方式就是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參羅5:8) 罪入了世界,從此帶來了苦難,帶給我們靈性與肉身的死亡,以致我們所珍愛的人、當前的社會與世界都生病了。但是上帝愛世人(也可譯作愛這個世界),衪救贖的工作包括天地萬物的更新,衪的國要降臨,代替我們的黑夜、眼淚、哀傷和疼痛(參啟21:4)。在這天國終極實現之前,我們就是這世界上的鹽和光,在身處的時代活出天國。 上帝愛世人,愛世界,卻恨惡罪惡,對你今天看人看事物有什麼啟示?該愛的是什麼?該恨的又是什麼?該作的事該和說的話又是什麼?就留給大家當下的一個靈性操練吧!
跟兒童談暴力及憤怒 – 劉愛琳傳道
但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 神的義。(雅各書1:19-20) 2007年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曾進行研究,發表在《兒科》期刊網絡版上,該研究對565名家長進行了調查,他們填寫了看電視日記,並回答了衡量孩子行為的問卷調查1。一群兒童被允許按常看電視,而另一群「媒體干預」組的兒童,則被引導觀看展現非暴力解決衝突、合作解決問題、禮貌和同情的電視(如《多拉》、《芝麻街》和《超級為甚麼》)。結果是:半年後,低收入男孩獲得的短期內利益最大,侵略行為減少。 2012年以色列也有研究發現以巴兒童的侵略行為比美國兒童高出很多,顯示政治暴力下衝突對兒童的意識大致有三個層面影響2:1.兒童在生活行為上會有反社會行為、影響學業、記憶力差、易發惡夢等。2.社交及身份疑惑~如何區分警察或平民、種族問題等。3.心理及精神健康上容易抑鬱、焦慮、恐懼、怕陌生環境,嚴重可以頭痛、胃痛及生病等。 在這時代教養本身也不容易,加上在這峰煙四起的世代作父母、兒童導師、長輩,可以做些什麼?除了減少負面的新聞或鏡頭輸入或討論外,也要有正面的訊息。否則做成父母抑壓子女情緒的情況,讓不快情緒更難輸出。讓我們進行親子讀經時多提及聖經中復和的故事,讓小朋友明白雙方以愛對話及交流,才有出路。坊間也有不同的繪本推介,例如:Grandfather Gandhi, 作者是甘地的孫兒,他講述甘地如何教導他將黑暗轉化做光明3。甘地把憤怒比喻作閃電及燈光。「閃電」是負面、摧毀、嚇人的;「燈光」是正面、有用、受控的。憤怒是一種能量,問問兒童:憤怒時會做什麼?打人、尖叫等,每種行為是閃電還是燈光呢?再引導他們可將之化成有用的能量,照亮及溫暖他人。我們要肯定發怒是一種情緒表達,是可以憤怒的,不過要用正面的方法來處理它。 另一本The Forgiveness Garden是講述兩條村只是一河相隔4,有一男孩擲石,傷及另一村的女孩,結果雙方家庭甚至兩村的人很憤怒,互相報復。最後他們看見自己在河裡的樣子充滿仇恨,變得醜陋,他們想到復和,用河裡的石頭建成一個美麗的花園。雖當中有些人仍不想復和,但看見美麗的花園,重建了和平的氣氛,大家都願意放下仇恨。 願父母們都用自己的創意,在這世代中帶出上帝愛每個人的復和訊息。 1 秦飛(2013年2月23日)。研究:卡通人物影響兒童行為。大紀元。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13/2/23/n3807091.htm 2 麥世賢、麥嘉殷(2019年9月29日)。跟兒童談反送中運動。時代論壇,第1674期。 3 伯特利神學院教務長及聖經研究教授李雋。 4 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朱子穎在早會時的演譯。
這不是報復的時刻,也不是饒恕的時刻 – 陳健威牧師
不少人會記得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雙城記》的開場白,當中寫著:「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但大家知不知道跟著又寫著甚麼? 「這是信仰的年代,也是懷疑的年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充滿希望的冬天!」 這些話可以反映在不少人的心裡,但不是我的心聲。 狄更斯的說話「套」在我們這個環境,我會將它改為「這不是報復的時刻,也不是饒恕的時刻。」 報復「私了」,是我們近日常常聽到的社會用語,所謂「私了」,是向得罪你的人,或是嚴重傷害你的人,尋求一個討回的公道(這是人的一個基本本性),但這個討回的公道不是用正確和合理的渠道,而是用自己的方法討回自己的公義,所以,報復要披上公義的外衣,才能使自己(報復)顯得理所當然,但報復沒有資格被披上這外衣。 基督徒反對報復或報仇?是的,因為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基督徒不這樣做,不是因為我們是弱者,而是當我們嘗試去報復或報仇時,我們就將自己的身份和尊嚴大大地降低,變得跟對方一模一樣,我們愈是用對方的方法來復仇之時,我們就等於學效他(那個傷害我們的人),由本來鄙視的人變為鄙視自己,更為嚴重的後果,讓你一直想著如何向報復的人行動,日積月累之下,這人成為你心靈的中心,不只是揮之不去,而是讓他更有能力去控制你,你認為值得嗎? 現在也不是饒恕的時刻,這不用多說。
安慰 – 范麗琴傳道
「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箴18:14)「心靈憂傷」也可翻譯為「心靈破碎」。心碎了,那種痛苦,比肉體抱病時更加難受。「誰能承當呢?」正如馬丁路德形容:「平伏一顆憂傷的心好比創造世界那麼困難」。 使徒保羅曾經歷過很多艱難險阻,卻沒有完全灰心失意。反而在重重困難中,他更能體會到主耶穌的安慰。因為得著安慰,保羅更有力量去安慰在苦痛中的人。今天的社會環境,不難看到一些肢體在困境及失意中。我們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當然,安慰人不單是責任,也不是滿足自己「比別人開心」的優越感,而是出於基督真誠的愛,在主裏面以慈悲、憐憫來安慰對方。 當然有時我們主動關心他人,可能他們不願接受關心和安慰。我們不用因而灰心自責,只要繼續代禱,仰望上帝的工作。又或者我們害怕接觸及安慰人,見到別人流淚就手足無措,可能我們也不知說甚麼話或用甚麼技巧才好。其實我們不要塞住憐恤的心,一顆真誠的關懷和愛心,便往往是傷痛者最好的良藥,安靜地聆聽他們的心語,耐心明白他們的感受,欣賞他們願意坦誠及勇敢與人分享。我們要學習不可草率為他人尋求答案,或為對方判斷對與錯。不批評、不指責、不說一番大道理是重要的,因為有時候太多的說話反會令人感到厭煩。世上太多令人不明不解的事情,對在苦難中疑惑的人,我們也未必需要給甚麼答案和解釋。 人算什麼呢?人的力量是很有限,唯有上帝才是醫治者,是安慰的源頭,在祂裡面有各樣的恩慈、忍耐與平安。所以我們要緊記,將人帶到上帝的面前,也要鼓勵他們堅心依靠上帝。 我們需要安慰嗎?求天父幫助我們經歷主的安慰!我們曾被主安慰嗎?那就讓我們有基督的心懷,學習去安慰身邊有需要的人!